創建省級生態村申報材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創建省級生態村為動力,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打造平安村為目標,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為中心,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分類指導,嚴格監管,動員和組織全村各個方面的力量,努力實現創建省級生態村宏偉目標,全力打造適應本村人民的生態型環境條件,為最終實現“生態村”、“和諧平安社會新農村”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不斷提高農村的生活環境質量,增加群眾收入,穩步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地發展,逐步把我村建設成為一個經濟發展,環境優美,文明和諧,人民安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工作目標
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等措施,極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綜合素質,使群眾的生態意識明顯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活水平邁上新的臺階,農民對環境狀況滿意率不斷提高,達到省級生態村創建標準。
三、具體任務
開展規劃設計。按新農村建設要求,聘請專家對**村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劃新型社區4個,分4年實施,今年完成中心區60戶農戶住宅及社區配套的設施建設。
1、認真組織學習環境知識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環境保護,確保本村轄區內無濫墾、濫伐、濫采、濫挖現象,無捕殺、銷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動物現象,保證不發生重大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態破壞事件。
2、在生態農業帶動下,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00元以上。
3、鋪設自來水供水管線5000米,實施飲水安全保障工程,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100%。
4、公廁、沼氣池或化糞池建設,家庭廁所面積不小于1.5平方米,有墻、有頂、有水沖洗。衛生廁所的覆蓋率達85%。
5生活垃圾清運及無害化處置。建設垃圾中轉站1個,新建垃圾池12個,垃圾分類收集箱60個,購置垃圾清運車1輛,垃圾手推車5輛,實現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93%。
6、生活污水處理。開挖鋪設生活污水排放渠XX米,實現生活污水處理率高于80%。
7、保持村內無工業和規范化畜禽養殖企業的環境污染現狀,工業污染排放達標率100%,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8、結合下鄉補貼,建設太陽能清潔能源100個,同時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發展沼氣、高效磁爐具等150戶,清潔能源普及率達80%以上。
9、結合退耕還林,不斷調整種植業結構,引進種植優質大棚蔬菜30余畝,優質板栗1500畝,其它農作物種植面積控制在500畝以下,使農村的農膜回收率達65%,農藥及化肥用量低于全縣平均水平,農作物秸稈(還田堆肥)綜合利用率達92%,農田土壤有機物含量逐年上升。無公害生產基地面積占本村930畝耕地的30%以上。
10、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綠化荒山面積達到500畝,使林地面積達到3000畝,森林覆蓋率高于全縣平均水平,有效地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
11、通過創建活動的全面開展和成效鞏固,使群眾對本村的環境狀況滿意率不斷提高,達到96%的滿意。
四、時間安排
省級生態村建設時間為XX年4月1日—XX年12月31日。
具體安排:
XX年4月—XX年12月編制方案和工作創建階段;
XX年1月—XX年4月為上報地方各級環保部門審查階段。 保障措施為了確保省級生態村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采取一系列
必要的保障措施,從組織、資金、技術、社會等各個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組織保障為了加強對生態建設的領導與協調,**村成立了生態
村創建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各相關技術人員組成,具體負責生態村創建各項具體任務的實施。
在管理上實行目標責任制,把生態村創建的成效作為相關的領導和個人的工作業績進行考核;對重點工程實行項目管理,明確責、權、利;將生態村創建的考核目標持續可達性納入村議事日程和年度目標,作為重要內容和必要的組成部分予以落實,做到任務具體、分工明確、責任到位、保障實施。 資金保障建立健全穩定的保障機制。將生態村創建納入村財政核
算體系,切實增加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創造條件設立生態保護專項資金,足額安排環境污染治理資金,加大對環境衛生、環境整治、資源利用等項目的投資力度。
積極從省、市政策性大項目上爭取省財政和政策支持,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農村清潔能源建設,水源涵養地保護等,把利用建設項目爭取資金作為生態村資金籌措的重要渠道。 技術保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開發與引進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
特別是在生態環境保護、廢物資源化、生態產業等方面,促進農村產業化結構的優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