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修身》教案
小人窮斯濫矣:濫,過度,沒有限制。這里是無所不為的意思。
幼而不孫弟:孫,通“遜”,順從長輩;弟,通“悌(tì)”,尊敬兄長。
長而無述焉:述,無可稱道,指無所作為。
2第二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還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憂慮,擔憂;其,這里可譯為“自己”。
“不己知”,是賓語前置,應譯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諸己: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于予與何誅:與,語氣詞;誅,責備。
內省不疚:疚(jiù)憂苦,內心痛苦。
3第三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滿臉堆笑的樣子;足,過分,過度。
左丘明恥之:恥,意動用法,認為可恥。
以直報怨:直,公正無私。
4第四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
質勝文則野:質,樸實,與“文”相對;文,文采,指對儀容舉止進行雕琢修飾;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勝質則史:史,虛浮。
君子泰而不驕:泰,平和;驕,自高自大,盛氣凌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蕩蕩,寬廣的樣子;戚戚(qī):憂愁,悲傷。
居處恭,執事敬:恭,恭敬,端莊,這里可理解為守規矩;敬,謹慎、認真。
雖之夷狄:之,動詞,到……去。
三、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次誦讀課文。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大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業。熟讀課文,完成課后第一、二、五、六題,并思考第三題,準備第二課時討論發言。
第二課時
本課時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孔子關于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提高完善個人道德的自覺性。學習辨析文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可找多名同學朗讀課文。
二、請同學們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每一節的主要內容(概括主要內容可在若干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形成比較準確、比較一致的意見)。
(一)第一節主要內容:修身是不斷學習、不斷求索、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堅定的信念。
對每段話的理解:
1第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表現孔子從少年時代求學開始直到逐漸走向“仁者”的長期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思考、奮斗的過程,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逐漸轉化的過程,直至最終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是一個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高度統一的境界。
今天看來,這段話仍然對我們有深刻的啟迪。人的一生,學習、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沒有止境的,對客觀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也是沒有止境的。因此,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想。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識,以達到與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話(“朝聞道,夕死可矣”),表現了對真理的熱愛和執著追求。追求真理,勝過生命,短短七個字,令人感動。
3第三段話(“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說法,說明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考驗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個用松柏這一形象來比喻具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的“君子”的,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
4第四段話(“在陳絕糧”),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正是對這段話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