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修身》教案
3運用對比,使語義更加鮮明。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4運用對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語言整飭,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
第五題:“之”“其”作代詞的用法。
舉例: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鴻門宴》),其,他的(指劉邦)。
天下皆叛之(《鴻門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題:“窮”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舉例: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窮盡)
欲窮千里目(用盡)
復前行,欲窮其林(走到……盡頭)
五、課后練習
1選擇背誦課文中的幾段話。
2閱讀下面的文章,結合本課內容,寫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你對加強個人修養的認識,在班上與同學交流。
對《論語》修身思想點滴認識及其現代價值探討
鐵笛書生
少年時正趕上“傳統文化熱”,坊間“白話”、“精選”大行其道,彼時聞得宋初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平天下治天下之說,余亦不疑。現在回想頗覺可笑,那不過是趙普的托詞而已。孔子之時,諸侯紛爭,兵戈四起,所謂“春秋無義戰”,當時為各國見用的是商鞅、韓非等法家學說,其后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得寵。孔孟之時,王道不行。
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自此取得歷朝的官學地位,其間雖有反復,但大體如此。但又何曾有過王道呢?無非是“儒表法里”,不以“萬物為芻狗”就不錯了。
宋末理學與明末心學越發展,越拿金、元及清沒有辦法,江山卻落入異族之手,真可是“愧無半策紓國難,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從來就沒有平過天下,也不可能,到現代社會就更不合時宜了。
《論語》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則于國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種“平天下”吧。
現代社會的建設目標是以憲政為基礎的民主法制社會,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會的有效運轉,仍然要有賴于社會成員個人道德主體的挺立意識。“沒有充分深厚的個人美德基礎,任何普遍社會規范都不能內化于人的實際行動,現代西方倫理學家如麥金太爾、查爾斯•泰勒等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引自萬俊人文《儒家倫理:一種普世倫理》)《論語》語言質樸,義理深遠,內涵豐富。比如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有詩的美,依己見,且達到了詩的最高境界。但在《論語》中,還是有關修身的道德學說之義最為殊勝。康德說,“由于道德學優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學家’這個詞時,總是特別指道德學家說的;而且就是現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導下顯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們由于某種類推,也稱他為哲學家,而不問他的知識如何的有限。”(《純粹理性批判》韋譯本)《論語》中的修身思想影響到了中國人幾千年,是我國最為寶貴的思想財富,所給予我們的往往會大于我們所期望的。
《論語》可以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本土倫理資源”,這也是今天學習、研究《論語》的現代價值所在。
我認為,《論語》中的修身學說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為了避免歧義,修身這里指個人的道德修養,同時也不碰“福德兩難”這個千古無解的難題。
1強調道德修養實踐的個人主體性,重實踐,輕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