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忘卻的記念教案
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寫作目的,理解分析文章主旨;(2)推敲文中過渡語句,理清課文整體思路,并能質疑解難;
(3)結合中心和語境,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4)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深沉而強烈的情感。
教學重點(1)探討文章主旨;(2)揣摩重點語句。
教學難點 (1)題目含義的理解;(2)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語句。
教學設想:本文是魯迅先生寫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它是為紀念左聯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難兩周年而寫。寫作目的有對反動派殘暴罪行的控訴和揭露,有對烈士英勇精神的贊頌,更有自己情感的抒發。因此教學本文,要將情感融于其中。結合單元教學要點研究探討,深入領會文章要旨,也就是培養學生質疑解難的能力。
文章篇幅較長,因此在誦讀方面應采用默讀的方法。又因第一冊學過《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因此可以借助它理解本文。教學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通過討論解決疑問,同時在無疑處發現疑問,并通過閱讀、思考得以解決,意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認真鉆研的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作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有生之年,無論發生什么重大事情,始終站在斗爭的前列,用筆作武器,激勵革命志士。“三·一八”慘案發生的時候,他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揭露敵人,喚醒民眾;當左聯的五位青年作家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的時候,他又一次拿起了戰斗的武器,寫下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他的筆像匕首,像投槍,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惡如仇。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為了忘卻的記念》,寫于1933年。
二、檢查預習,說說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學生此時不能說得很清楚,就可順勢對文章進行探討)
三、白莽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純樸、率真的進步青年,是一個追求光明富有才華的青年作家,更是一個堅貞不屈、為自由而獻身的革命烈士。
四、柔石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柔石是本文重點。跟損人利己者相反,他是損己利人,跟神經過敏而自尊的文學青年不同,他是那樣忠實誠懇。魯迅視為忘年交,親密無間,事業上合作,生活中貼心。他自己心好,以為世上人心也都是好的,對于官場的嚴酷,人心的險惡還缺乏認識,不免單純稚嫩。
五、說說課文第四、第五部分內容的大概。
明確: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從兩處著手,揭露了反動派殺害青年的兇殘、卑劣和作者極度悲憤和痛悼的強烈思想感情。這兩處一是記敘柔石等人被捕、在獄中及壯烈犧牲的情景;一是記敘作者本身避難的境遇及對戰友犧牲極度的悲、對反動派兇殘極度的憤的感情抒發。
第五部分主要是抒情,與文章開頭遙相呼應,表達了對敵人的恨,對戰友的懷念,對勝利充滿信心的強烈的感情。
六、歷史在魯迅筆下是一部人吃人的歷史,魯迅提到了哪些事情?
明確:在魯迅筆下,有一條縱深的歷史長河。在這條歷史長河里,流淌著被壓迫者的鮮血。一部歷史,就是人吃人的歷史。方孝孺被誅十族;嵇康、呂安被殺,向子期連多說幾句話的自由都沒有;奴隸們幻想脫離苦海,唯一的好方法只有“坐化”;最近的三十年來,許多青年的血,更是層層淤積。魯迅看透了壓迫者,他們的是吃人的猛虎。
七、根據文章內容說說當時的社會狀況。
明確:在魯迅筆下,有一幅廣闊的社會畫卷。在這幅畫卷上,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丑惡和黑暗。豪紳橫行鄉間,氣焰盛極。殖民者跋扈租界,中外殺人者相互勾結。人心險惡,騙人、賣友、吮血,什么鬼蜮伎倆都有。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在不違背歷史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自由發揮。)
板書設計
為了忘卻的記念
魯迅
一(白莽) 二(柔石) 三(白莽) 四(柔石) 五
緣 起 親密 送書 最后的相見 悲憤
林 莽 白莽與魯迅 初見 名字 (合同) 無法再寫
第一次 書 土豪 被捕·出逃
面貌 硬氣 獄中書信
女士 朝華社 宗旨 被難
曲譯 工作 詩
書信來往 結局 一幅木刻
第二次 送稿 走路 女性 白莽的譯詩
“我”
第三次 “革命者” 打算
馮鏗
八、朗讀第一部分第一段,第五部分最后一段。
研討題:為什么說“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一題可以放在第二課時再說)
九、你對本文主旨有哪些新的理解?
明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柔石等五位作家遇難兩周年之際,一吐心中的悲憤,懷念他們與自己的交往,讓他們可愛的形象永遠活在世人心中,贊揚他們是中國很好的青年,憤怒控訴國民黨政府的暴行,決意從悲哀中振作起來,與黑暗勢力繼續斗爭下去。(要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但要加以規正)
第二課時
一、揣摩重點語句,深入領會含義
大體思路:學生質疑與教師激疑相結合,主動探究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1.為什么紀念五個青年作家是“為了忘卻”,“倒要將他們忘卻”?這里所說的“忘卻”該怎樣理解?
明確:“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因為“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可見,所謂“忘卻”,就是擺脫悲哀,化悲痛為力量。魯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為了戰斗,必須調整情緒,擺脫悲哀。“為了忘卻”就是為了戰斗,要以戰斗作為對烈士更好的紀念。
2.為什么不說“將悲憤擺脫”,而說“將悲哀擺脫”?
明確:“悲憤”有兩面,悲哀和憤怒,魯迅要擺脫的只是悲哀,血海深仇則是不能忘卻的。
3.“不愿”“不屑”“不敢”三者有什么區別?
明確:三者政治態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懾于國民黨政府的嚴酷統治。“不愿”者在國共兩黨的斗爭中取超然立場,不介入政治斗爭。“不屑”者則把五個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樁,認為不值得見諸報端。
4.“民眾”與“國民”有什么區別?白莽不喜歡“國民詩人”這個詞,說明他什么樣的愛憎?
明確:“國民”不僅包括民眾,而且包括統治階級,具有某國國籍的人都是該國的國民。白莽是熱愛民眾而憎恨統治階級的。
5.白莽剛由被捕而釋出就跑到魯迅家,并且告訴魯迅先生他是一個革命者,這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白莽跟魯迅先生見過兩回后,就完全信賴魯迅先生,深信他是革命者最可信任的同志,可以把生命都托付給他,相信困難中一定可以從魯迅先生那里得到幫助。
6.魯迅說“青年們,尤其是文學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極容易得到誤解”,這些話是什么意思?
明確:自尊心很旺盛,實際上就是驕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狂妄自大,唯我獨尊,以至不辨善意惡意,誤解別人,攻擊別人。
順便說一下,魯迅起初是相信進化論的,相信青年人勝過老年人,青年人都是好的。“由于歷來的經驗”,糾正了先前的偏頗,“知道”了青年們普遍的缺點。當然這里主要是為了反襯柔石人品難得。
7.怎樣理解柔石的“迂”?為什么在紀念文章里說他“迂”?
明確:柔石的“迂”指兩個方面,一是對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險惡,還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認識,因而不免碰釘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難為情,連一同走路都不敢,后來就是敢了,還要拉開距離。柔石的“迂”,固然說明他對時代對社會缺乏洞察力,單純稚嫩。但是“迂”得可愛,至少說明他自己心好,身居十里洋場,品行依然十分端正。
寫柔石這樣的“迂”,魯迅的筆端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魯迅是要告訴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實了!同時暗示他所從事的事業是完全正義的。國民黨政府殺害這樣的青年,只能說明它的反動殘暴。
8.為什么要將柔石比附方孝孺?
明確:從柔石這一方面說,這是贊揚柔石剛烈執著的性格,他認定自己的立場是對的,就走下去,死也不怕,決不茍且。從殺害柔石的國民黨政府這一方面說,他們也猶如明成祖,誅殺無辜,殘暴至極。
9.為什么要講《說岳全傳》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明確:旨在說明這白色恐怖的世界,有如秦檜當道的時代,是奴隸們的苦海。高僧不愿落入秦檜之手,有涅槃之法,魯迅自己則有壕塹戰術,逃走避居,保存實力,繼續作戰。
10.為什么將“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組成一聯?
明確:不但構成鮮明的對比,而且揭示了因果關系。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尖銳的階級對立。因果關系揭示了人民苦難的根子是反動派的恐怖統治。這是對“大王”們血淚的控訴。
11.為什么說到白莽被難之后引“生命誠寶貴”這首詩?
明確:引白莽自己翻譯的詩來紀念白莽,這是最好的一種紀念。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到白莽崇高的內心世界,白莽熱愛裴多菲的詩,翻譯裴多菲的詩,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實踐,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表明他忠于這崇高信念。魯迅先生用這種方式謳歌白莽是為自由而戰、為自由而獻身的戰士。
二、怎樣理解文中的三個典故
明確:三個典故的運用,有著深刻的內蘊,對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中心題旨,起了極好的作用。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汶,后惠帝的叔父燕五朱棣為奪帝位,帶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一說下落不明),方孝孺入獄,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詔書被殺,禍及870余人。方孝孺為姓朱的爭位而丟掉性命,連累親友宗族,實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剛烈精神,幾百年來一直為后人敬仰和贊頌,正是在這點上,魯迅用來與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時這一典故還以朱棣慘無人道、濫殺無辜的暴行,來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青年的罪行。
“高僧坐化”的典故顯然也是針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誰也不明白”;秦檜殺了岳飛后還要捉拿與岳飛有關系的道悅,只因為道悅說了一句真話,反動派抓了柔石又要撲魯迅,只因為一個“明明白白”的印書合同。這就暗示,國民黨反動派的濫殺無辜與秦檜沒有什么兩樣。更為深刻的是,魯迅在這里對道悅是持批判態度的,他并不像道悅那樣束手待斃,而是“逃走”,保持實力,繼續戰斗,體現了頑強的“韌”的精神。
晉朝向秀作《思舊賦》,紀念因不滿司馬昭集團統治而被殺害的好友嵇康、呂安,表明對黑暗政治現實的極大不滿和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向秀以含蓄筆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簡短筆墨曲折表現哀傷憤激之情,借典故表達自己的悲哀和失去自由的痛苦。魯迅用此典,將當時的處境、心情與向子期相比,揭露蔣介石統治和司馬昭以屠殺手段建立的晉朝一樣,政治都是極端黑暗腐朽的,沒有言論自由,“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稍有不慎,即招殺身之禍。
三、課堂練習(《課課練·語段精練》)
教學感想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