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 古代詩歌知識點經典整理
1.多是動詞,有時是形容詞
2.或形容詞、名詞活用為動詞--活用之詞不但具有原有詞語所具有的色彩、情狀或具體形象,而且有了動感。
3.動詞的使動用法 或形容詞或名詞活用使動用法--言簡意賅。(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即詩眼)
4.巧用虛詞,有時虛詞也傳神主要是轉折連詞或語氣副詞。(如:“無端偏向別時圓”的“偏”字)
5.平字見奇,常字見新。(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出”狀魚兒之樂。“斜”狀燕兒之輕盈,兩字皆詩眼)
6.注意詩中與標題相照應的詞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早梅》,其中“早”與“一枝”相呼應。
又如:“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保ㄌ迫隋X珝《未展芭蕉》)
詩中“未展芭蕉”--“冷燭”--“綠蠟”相照應,說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煙的綠燭;“未展芭蕉”--“書札”--“芳心”相照應,“卷”--“未展”--“緘”相照應。說明把未展芭蕉葉比作卷起的“書札”書札包藏的是因為害怕什么羞于展開心曲的“芳心”。即書札里表露的是一個正在暗戀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體名詞,塑造具體形象,或使多個意象并列入句,組成生活畫面(如“枯藤、老樹、昏鴉”)。
(六)分析寫作方法
㈠情感表達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詠懷(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㈡修辭手法
1.修辭格
⑴用典(借用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活動、古詩文)--言簡意賅、含蓄,以古人自況,借古諷今(以詩歌形式寫時事評論),告誡世人或統治者……的歷史教訓,寄托……的理想和情懷(書懷詠志)。構成超現實的……藝術境界,寄托詩人的……理想和情懷。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達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動,寄托感情;或語言深入淺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聯想,設想奇巧,勾畫了……的生活或社會圖景。
⑷雙關--意在言外,耐人尋味,具含蓄美。
①諧音雙關,含蓄,富有情趣!救纭皷|邊日出西邊晴,道是有晴(情)還無晴(情)。】
②語意雙關
⑷對比
矛盾的對比,揭示和強化(如“心憂炭賤愿天寒”“近鄉情更怯”),突出表現詩人……的情感或對生活、社會的思考,或批判了……社會現象。
其他對比:
形-色-態、明-暗、濃-淡 、虛-實、冷色調-暖色調-熱色調、動-靜、點-線-面、曲-直、憂-樂、無聲-有聲、憶昔-傷今、美-丑、貧-富 、善-惡 、縱-橫、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現實-夢境 ……
作用:勾畫……的生活畫面,突出表現詩人……的情感,或表達了對生活、社會的……思考。例:明代楊慎曾批評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相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風雨中!闭f:“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钡糇鞔诵薷,雖然實景俱在,卻使詩境全無。因為前兩句“千里”虛寫,其余景物實寫,實中有虛,使得“實景清而空景現”,描繪了廣袤美麗的江南春景圖,意境開闊,若“千里”改作“十里”,則無此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