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九教案
其次,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省去不必要的重復。例如:
③……接到發票,低頭一看,陳奐生便像給火鉗燙著了手。他認識那幾個字,卻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問,渾身燥熱起來。“五元。”“一夜天?”他冒汗了。“是一夜五元。”陳奐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還怕困掉一頂帽子,誰知竟要兩頂!”(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陳奐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他上城賣油繩,不小心發高燒,被縣委書記發現,送到了縣委招待所。這是他第二天醒來后去結賬時,與服務員小姐的一段對話。對話的語言非常簡單,無論是陳奐生還是服務員,把凡是能省略的成分都省去了,只說出對方想知道的信息。下邊這幾例就有些羅嗦:
④我記得喜鵲開始在臘樹上安家時,我才讀小學四年級
⑤接著是整個城被火山熔巖淹沒,直到17XX年才被一些考古學家將這個城市發掘出來。
⑥賣點心和雜食的小販,歇著擔子,提高喉嚨,或者敲起小銅鼓,招攬主顧去買他們的東西
例④是相同詞語簡單重復。例⑤的后一個分句已承前省略了主語“整個城”,所以后邊的“將這個城市”也是不必要的重復。例③既然有“招攬主顧”,就不必說“去買他們的東西了”。
再次,還要注意適當使用修飾成分,不要濫用。有些同學常常有一個錯覺,以為好的詞語用得越多,說出來的話或寫出來的文章就越美,其實不然。例如:
⑦ “四化”宏圖已經展開,不久的將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不可想象的光輝燦爛的無限廣闊的美好景象
“不可想象”一般和不好的后果連接,這里用來說“美好景象”,不妥,可刪去。后邊的三個定語,意思大致相同,放在一起,給人一種造作、堆砌的感覺。至于多余的修飾成分,就更應當避免了 例如:
⑧兩只喜鵲用嘴從遠處銜來小柴棒飛到臘樹上。
既是“銜”來,當然是“用嘴”,這個修飾語是多余的。
最后,要盡量選用一些簡便的固定的說法。有些描述性的話或者并列的詞語,在語言中已經有了相對固定的說法或者可以用某個詞語來代替,就要盡量選用那個現成的說法。例如:
⑨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就同沙漠做斗爭
⑩他們往返一次的飛機票或火車票費由聘方支付。
例②“自從有歷史以來”可以換成“有史以來”。例①“飛機票或火車票費”可以說成“旅費”,這樣既全面,又簡明
漢語是一種非常豐富的語言,它的許多表達形式就是從簡明的原則出發而形成的,像成語、簡稱、緊縮復句、合說、列舉分承等。我們在運用語言時,可以適當選用這些表達形式,使語言達到簡明。例如:
11 爸爸說,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頭就看見我了。(杜鵬程《夜走靈官峽》)
12 他不能、不肯、也不看別人的苦處。(老舍《駱駝祥子》)
例 11 用“—……就”的緊縮復句,例 12 采用合說的形式,都很簡明
需要注意的是,簡明與否不能單純以字數多少為標準,要從語言表達的需要出發,當簡則簡,當繁則繁。不能為了簡明而影響語意的表達,甚至讓人誤解。例如:
13 因為摔傷腿,我要和媽媽一塊上醫院治療。
14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卻也像緋紅的輕云,但也缺不了“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魯迅《藤野先生》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