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詩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斗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局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7.(江蘇省贛榆中學、射陽中學、濱海中學XX屆高三1月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暑 旱 苦 熱
王 令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1)有人認為本詩首聯“屠”“著翅”兩詞用得巧妙,請你分別說說它們的使用效果。
(2)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暑旱”?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請簡要分析。
答案 (1)“屠”字用得新奇,本意為屠殺,也可引申為驅除、消除。“清風無力屠得熱”,寫清風本應能夠驅熱,此刻卻無力驅除暑熱。“屠”字以示對暑熱的憎恨之深。
“著翅”一詞用得生動,落日本來無翅,“著翅上山”,顯其不肯降落。“落日著翅飛上山”,寫太陽能夠助熱,此刻卻應落不落。“著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
(2)藝術手法:①比擬 暑旱難耐,清風也無能為力,落日插上翅膀;②對比,“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漢”(指銀河)干涸,這與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強烈對比,字里行間滲透了詩人對老天爺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聯的酷熱與頸聯的清涼構成對比;③虛實結合,詩人由現實中的“暑旱苦熱”想到昆侖、蓬萊等現實與傳說中的清涼世界表,突出了暑旱之苦。
思想:這首詩本因苦熱而發,但詩中表現的是天下人的苦熱。即或有清涼世界,如果不能提攜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獨游其間。詩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脫離火坑,也就不愿獨自一個人去。這種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胸襟抱負,正是詩人的可貴之處。
8.(江西省白鷺洲中學XX屆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蘇溪亭
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1)這首詩描寫的是 時候(季節)的景色,詩人抒發的是 之情。(請各用雙音節詞
填入)
(2)宋代詞人賀鑄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與本詩“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的寫法非常接近,你認為哪一個好,為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案 (1)暮春,怨別
(2)觀點1:“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好。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將盡,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凄楚可憐。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寫的雖是眼中景,卻暗寓著心中情,化虛為實,把情緒、心境和感觸等物化,變無形為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