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古代敘事散文
【單元解讀】
一. 高考目標
1.識記 a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此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4.鑒賞評價 d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單元復習
本單元內容是古代記敘散文。
關于此單元,高中新課標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二是體會作品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這就是說,文言文的教學,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詞語,理解詞義和句式,始終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點。而朗讀、背誦、詞義、句式的歸納對比練習和古文今譯練習,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記公元前630年晉、秦兩國圍鄭,鄭大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使秦國撤兵的事。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軍,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的說辭,有條有理,分析利害關系透徹精辟,歷代評論家十分贊賞。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評論說:“妙在其辭愈委婉,其說愈曉暢。”清林云銘《古文析義》評論說:“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荊軻刺秦王》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三》,記敘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戰國策》寫荊軻,寫得沉雄悲壯,敘事中有著很強烈的抒情筆觸。易水送別一段,慷慨悲涼,動人心魄,真是情感迸發的文字。對荊軻刺秦王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為“始速禍焉”。南宋鮑彪也說“軻不足道也”。朱熹更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淵明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許多評者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個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理解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畫很成功,如太子丹焦慮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貪殘怯弱,秦武陽外勇內怯,荊軻忠義、剛直、果敢、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