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古代敘事散文
(節選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糾。齊國內亂,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隨公子糾奔魯。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國不失秉 秉:同“柄”,權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寬恕
d.是君與寡君之賊比也 比:并列
【答案】a
【考點】考查對文言文實詞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解析】a項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據語境加以推斷,“增加”的含義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而在語境中沒有原來的標準,所以可以推測“加”的其他動詞的含義,可以解釋為:施加。
【思路點撥】考生要通讀文言材料,古人說,“通則懂”,所以讀通原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含義,便可根據語境,結合平時積累,據語感,通過語法分析,再輔之以排除法,對實詞詞義加以推斷,一般可以正確作答。
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b.
c.
d.
【答案】 d
【考點】 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解析】a項中“乃”的含義分別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樣是作副詞,但是可以透過語境推測出不同的含義;b項中的“其”,第一個其用作句首,做主語,應為代詞,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詞,表示物主,他的;c項中的“于”均做介詞,前者表示動作的方向,可解釋為“到”,后一個可解釋為“和”;d項中的“而”均做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以解釋為“然后”“接著”“再”等義。
【思路點撥】虛詞的判斷主要靠積累的虛詞知識以及平時形成的語感。在做題時要注意分析虛詞前后的語境,判斷詞的詞性,再推斷意義。
10.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體現管仲是治國之能臣的一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
⑥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考點】篩選信息要點
【解析】②是將任用管仲的依據,是執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現管仲是治國之能臣,而是表現他是國家的忠臣。
【思路點撥】深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含義,需要結合語境理解句子所提示的信息,和選項加以對照,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做出答案了。
11.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眾,勸說齊桓公予以任用,并設巧計使管仲回到齊國。
b.魯國的施伯識破了齊國的計謀,勸魯候殺掉管仲,以絕后患,說明施伯很有遠見。
c.鮑叔牙認為,如果齊桓公不及時迎回管仲,管仲必將為魯國所重用,會削弱齊國的力量。
d.本文表現了鮑叔牙知人能讓、舉賢薦能的品德,同時也反映了齊桓公重視人才、善于納諫。
【答案】c
【考點】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解析】c項中的信息“管仲必將為魯國所重用,會削弱齊國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意思是說“如果管仲接受魯國的任用,就會是齊國的力量削弱”是假設的情況,而不是“必將”被魯國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