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類文本閱讀指導教學設(shè)計2_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拐,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蕩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覺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出不來。作為政治家的周恩來在病床上還批閱文件;作為科學家的華羅庚在講臺上與世人告別。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種事業(yè),那么生與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線。他活著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樣東西;他死了,這東西還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達爾文和愛因斯坦都說過,生死于他們無所謂了,因為他們所要發(fā)現(xiàn)的都已發(fā)現(xiàn)。老人是這樣的坦然,因為他的生命已轉(zhuǎn)化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8.本文開頭引述《三國演義》龐德的故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4分)
19.本文題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換成“記植樹英雄高富”好不好?為什么?(6分)
20.文章最后引用周恩來、華羅庚的事跡和達爾文、愛因斯坦的名言,有將老人與這些偉人相比的意思,你認為這樣寫合適嗎?請結(jié)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李清照傳(節(jié)選)
國難當頭之時,南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爭奪卻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亂,眾官無所依從。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與明誠乘船上蕪湖,入姑孰(準備移居贛水上),沿江而上時經(jīng)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秦亡后,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后失敗。項羽垓下兵敗后,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言罷,拔劍自刎。面對歷史遺跡,撫昔思今,清照思緒難平,于是作詩一首,題為《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中通過歌頌項羽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向人們展示了這樣一種人生哲學:活,要活得昂揚,出類拔萃,有聲有色;死,要死得壯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氣節(jié),是人的精神風貌中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同時,詩人還諷刺了南宋統(tǒng)治者的茍且偷安、了無氣節(jié)和昏庸無能。
五月,明誠把家屬送到池陽(安徽貴池),又接到旨意復(fù)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誠離池陽,“涂(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金石錄后序》)行至建康時,病勢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陽聞訊,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無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誠病逝。
從此,清照將永遠是孤雁一只了。再沒有“相對展玩咀嚼”金石書畫藏品的欣慰,再沒有“相向惋悵者數(shù)日”的余韻,再沒有坐歸來堂斗茶大笑的樂趣,更不會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團聚的甜蜜了。相見直要待來生。前路漫漫,等待著她的,是孤苦伶仃顛沛流離,是世情險惡中傷欺侮遭此一擊,剛毅的清照,也難以承受了。“葬畢,余無所之余又大病,僅存喘息。”(《金石錄后序》)李白是“拔劍四顧心茫然”,而清照此時是“葬畢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無限悲痛,大病一場。蘸著血淚,她寫下了“祭趙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襄州居士龐蘊將入滅(佛教稱僧人死亡為入滅),令其女靈照觀日之早晚來報。其女回報說:“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待父出門觀看時,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見其狀,夸其女“鋒捷”,龐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謂明誠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較之后亡者之處境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堅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的話。劉向《說苑•善說篇》載:“昔華舟杞梁戰(zhàn)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阤”(zhì)即潰塌之意。此句意謂己之悲傷同于杞婦,而“堅城”一詞,語涉雙關(guān),且以暗示趙明誠為國之長城之意。這組駢文對句是此篇祭夫文中僅存下來的殘句。對于夫君于亂離中暴病身亡,清照含著無限的悲痛,這一“嘆”一“憐”中,哀之痛,傷之切已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