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宋元詞曲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這時她不但連續經歷了國家敗亡、遠離故鄉、喪失丈夫的災禍,并且,在南方到處輾轉逃亡避難中,她丟失了珍愛的文物、古籍,還遭到了政治上的誣陷。她晚年的處境極其凄慘,心境極其惡劣。她用這一曲抒情長調,藝術地表現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情感。全詞展現出的是作者那種失落、孤單、凄慘、悲哀的心靈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礎上來讀這首詞時,使人不能不對她產生深深的理解與同情。這也正是李清照這首抒情詞動人的力量之所在。
蘇軾是宋代文學史上的詩、文大家,也是詞的革新與解放的高手。他的詞是高度個性化的,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束縛、題材范圍、格律規范和語言習慣,他的詞用來抒情、記事、寫景、議論、懷古、悼亡和寄人,被稱作是“無事不可入”。他自覺地要在創作上區別于柳詞,而另立別調。他作詞摒棄了裁紅剪翠,做到了裸露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種清疏、剛健的獨特風格。本單元選取的這兩首詞都是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是三國時周瑜戰勝曹操的地方。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游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和對青年時期就建立功業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系到自己的現實處境,遂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跡、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目的。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這里出現過的許多威武雄壯的戰爭故事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向往。這種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發。于是引發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定風波》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卻借生活小事表達了自己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逆反心理和憤懣之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風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煉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神情自若,當他回首走過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這才是蘇軾最具魅力的光輝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