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專題突破:文言翻譯與斷句練習
解析 這段文字主要說了趙國與齊、楚的利害關系,再加上我們非常熟悉的“唇亡齒寒”的成語,所以,難度較小。
5.(05福建)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則王,小用則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終以亡其身、喪其國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無取天下之心,乃可與言王矣。……觀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勾踐欲赦之,彼范蠡者獨以為不可,援桴進兵,卒刎其頸。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留侯諫曰:“此天亡也,急擊勿失。”此二人者,以為區區之仁義,不足以易吾之大計也。
①大用則王,小用則亡。
②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
③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
答案 ①用在大處就可稱王,用在小處就會身亡。
②吳王被困在姑蘇城上,向勾踐哀求饒他性命。
③在項籍突破重圍而向東敗逃的時候,漢高帝也想收兵回屬地。
解析 本題共有三小則語段翻譯。第一則用倒裝更方便譯釋。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詞。“王”也是要活用的,稱王之意,在孟子文章多見。此即為“王道”。第二則,“困”表被動,“于勾踐”是向勾踐,是狀語后置。“請命”是難點,“求哀”是提示,請命是求哀的具體內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踐欲赦而范蠡不可。第三則文意與前一句類比,否則不能構成相互理解之便。“之”是結構助詞,用法是分開主謂關系。“解”是突圍,“而”是順接,“東”是活用動詞“向東走”。此“國”當不同今天之國,標準答案仍舊解釋為“回國”不妥,應該是封地或是屬地。此字為具有政治意義的古今異義。
第二部分 四年聯考題匯編
XX年聯考題
1.(北京市西城區XX年5月高三年級抽樣測試語文試題)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
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遠 者 善 言 也 守 約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帶①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蕓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輕。
【注】 ①不下帶:帶,腰帶。古人不視下帶,即只視帶之上。此處比喻注意眼前常見之事。
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2.(北京市海淀區XX年高三下學期期末練習〈語文〉)在下面短文中用“/”斷句。
魯 有 惡 者 其 父 出 而 見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鄰 曰 商 咄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惡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惡 尤 乎 愛 也 故 知 美 之 惡 知 惡 之 美 然 后 能 知美 惡 矣
(取材于《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
答案 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
不如至惡/尤乎愛也/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后能知美惡矣
3.(北京市豐臺區XX屆高三語文統一練習〈二〉)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
詩 人 多 用 野 老 字 不 過 謂 田 野 老 人 耳 按《漢書•藝文志》有《野老》十七 篇 注 云 六 國 時 人 在 齊 楚 間 應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 相 民 耕 種 故 號 野 老 則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陔余叢考•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