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復習學案
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臺城
臺城六代竟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 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析】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自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詩詞情意顯得含蓄,達到字少意豐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來源,其次要理解典故與作者的關系(或是自比,或是對比襯托),在此基礎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達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賈誼、梁鴻,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6、敘事抒情:
在古風作品中比較常見。如杜甫《兵車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
【區別幾組概念】:
一、“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與“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
“觸景生情”是指詩人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場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種情感的抒發。
“寓情于景”是指詩人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別: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選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顏色。“觸景生情”是先見景,自然景物的變化觸發了作者的聯想,引起和觸動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與“寓情于景”的區別:
“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例如:
1、XX年高考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敘)。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析)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評)
2、 滁洲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問:這首詩在情與景的抒寫上有何特色?試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