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復習學案
(接上期)二、高考古典詩詞鑒賞復習指導
(一)、外部感知。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2、識“人”
這里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象)三者。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于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容更加直接。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于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者以旁觀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現;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于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例如,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這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展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范圍內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艷,也寫荷花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零。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詩人與詩中的主體對象思婦也是分離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出來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對象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這些詩詞,都直接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直接對話。讀詩,不應忽略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鑒賞詩不無幫助。
另一個識“人”的含義,指對作者的認識。對作者的認識途徑有二:一是調動文學常識記憶庫中的知識儲備,二是借助現場的材料——詩詞后面的注釋。了解作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作者抒發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詩描述的內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
通過對詩歌內容的辨認,有助于對詩歌情節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么,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了所寫的史實內容:越王破吳凱旋,戰士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掌握了這一敘述情節,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后,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松地掌握它的情節:一對戀人長亭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夫催發,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人公想象著情人的去處和途中的景況,并且設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詞的情節,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傷。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對象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節就很清楚了:病牛為人耕種,結果,他們收獲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筋疲力盡,無人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甘心情愿讓病弱的身軀倒臥在殘陽里。了解了情節之后,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