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散文)
c.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雖:即使
d.自以幸為天子近臣 以:認為
2.下列屬于作者祝賀王參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圖的一項是( )(3分)
a.闡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的道理。
b.肯定王參元“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的才華。
c.改變王參元“進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現狀。
d.表達“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的愧疚。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駭”“疑”“喜”三個字,表現了作者的心理變化,后文敘議的內容就是圍繞著這三個字展開的。
b.作者認為王參元很有才華,但家中積有錢財,為官是否廉潔令人生疑,這是王參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貞元十五年就讀到王參元的文章,在讀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沒有對王參元的文章作出應有的評價。
d.文章用書信的形式,借王參元家失火這件事表達了作者的想法,同時也針砭了當時詆毀人才的惡劣的社會風氣。
4.把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4分)
譯文:
(2)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2分)
譯文:
(3)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4分)
譯文: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22分)
深 慮 論
[明]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