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散文)
古時候各國有了災禍,同等地位的國家都要向受災國表示慰問。春秋時許國不去慰問受災國,有識之士都憎恨它。現在我說的這些情況,與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正打算慰問您的時候又轉而向您祝賀。
二.5.a(b懲:警戒,借鑒;c求:尋找;d幾:先兆,預兆;)
6.c(c項都是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a前作代詞,解作“他的”;后作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b前作連詞,表轉折;后作連詞,表遞進。d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后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7.c(a古:智慧和力量;今: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務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b古:救活別人;今:活著的人;c品行不好,沒有出息;d古:包攬;今:拉攏)
8.c(中段通過具體的事例即通過秦.漢.魏.晉.唐.宋等亂出慮外的史實,說明“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9.(1)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但是(沒想到)王莽最終奪取(或更換)了漢家的皇位。(2)唐太宗聽到了將有武姓人殺戮唐室子孫的傳言,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殺掉。(3)難道他們善于救助別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嗎?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劃天道啊!
【參考譯文】
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展理應出現的情況,而超出智力所能達到的范圍,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滅諸侯,統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滿以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而進行防備,可他們滅亡的根由,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武姓的人殺戮唐室子孫,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統殺掉。可武則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節度使的兵權,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蓋世的才華,對國家亂亡的誘因,他們可謂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產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
良醫的兒子難免會病死,良巫的兒子難免死于神鬼,難道是善于救助別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嗎?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劃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法術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陰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盡管他的子孫有愚笨不賢良足以使國家滅亡的,而上天卻不忍心迅速滅其家國,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贏得上天,僅憑著微不足道的智謀,包攬天下的事務,想使國家沒有危亡,這從道理上是講不過去的,難道天意會如此安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