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二輪•古代詩詞鑒賞
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①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②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③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2)古詩中的節令
①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詩中,詩人在人日大多表達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中“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②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張燈結彩,所以元宵又稱為燈節。如辛棄疾在《青玉案》中是這樣描寫元宵景色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③社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春分前后,農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稱為秋社。古人多借這個節日集會競技,開展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
④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當春二月,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樹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節禁火三日,換新火種。例如唐代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官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⑤清明。三月的節氣名,也是祭祖掃墳的日子。例如膾炙人口的《清明》。
⑥上巳(陰歷三月三日),此日人們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來演變為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日。如杜甫《麗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⑦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來人們就在此日龍舟競渡,以紀念屈原。
⑧七夕。七月七日,傳說在這一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在古詩中多借七夕表達愛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⑨中秋。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月色最好,是闔家賞月的佳節,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大多思念親人。
⑩重陽。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為陽數。重陽日古人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寫: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11.冬至。是節氣中的起點,相當于一日中的子時,是古人認為的陰極陽生之時。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為除舊布新。在有些古詩中,并沒有明顯的節令名字,我們應該首先抓住詩歌中的細節,看看作者寫的是什么時間、什么物候,詩中記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結合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推究詩歌中反映的節令。
典例分析
1.(XX年全國卷1)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