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二輪•古代詩詞鑒賞
【答案】空惆悵:慨嘆世人忙于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解析】本題是對關鍵詞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結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誰復吊沅湘”、“樹轉午陰涼”,含義不難理解。
(2)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對比。
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題是對表現手法的考查。對比或襯托應該說是準確的,但題目說的是“最突出的表現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認為應該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選文讓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詩歌鑒賞的選文也是劍走偏鋒——所選詩詞較為冷門,XX年的宋詞,XX年的清詞,XX年的宋詩,今年的元詞。看來,安徽的命題者對詞還是情有獨鐘的。對于作者舒頔一點信息也沒有,好在詞作內容上沒有難度,寫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趕注重傳統節日的時尚。盡管該詞較多的用典,但閱讀難度還是不大。
4. (XX年福建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江行
[宋]嚴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
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
離家今幾宿,厭聽棹①歌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1)詩人為什么“厭聽棹歌聲”?(2分) 答:
【參考答案】⑴詩人離家日久,思鄉情切,厭倦了長期的漂泊生活,所以聽到棹歌聲便心生厭倦。
【考點】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淺易”指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能夠基本讀懂的程度。
【解析】本道試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等級為d,鑒賞評價。從整首詩來看,作者那種離家日久、思鄉情切的情感主要通過“厭聽棹歌聲”尤其是“厭”來得以表露。前三聯主要寫自己旅途所見,最后一聯寫自己的感覺。
(2)請從“景” 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4分) 答:
【參考答案】⑵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解析】本道試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等級為d,鑒賞評價。考生通過解答第⑴題以后,對本詩的情感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題時,要緊密結合第(1)題的答案,進而從命題者所指定的“景”與“情”的角度進行賞析。在組織答案時,要涉及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賞析的“景”的區域為頷聯,“情”為全詩;二是答出運用的表達技巧;三是指出這種表達技巧下的“景”;四是寫出詩中所體現出來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