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此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兩種抒情方式均屬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愿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通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幾種常見的表現手法
①烘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
②用典
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③虛實
這是古人論文章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文藝作品在寫到較復雜的事情時,往往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陸續介紹了賈府中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賈母‘王熙風、賈寶玉等登場亮相,為實寫;賈赦、賈政等沒出場,為虛寫。再加《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擬廬山瀑布,為虛寫。
此外,常用的表現手法還有象征、對比,寓褒于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欲揚先抑,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畫龍點睛、曲筆逆筆,等等。
6.風格流派
流派指思想觀點、藝術見解和藝術風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體。例如,詩歌的流派以盛唐最為典型: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詞的流派在宋代最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為代表的婉約派,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藝術風格,他們在題材的選擇、形象的塑造、語言的運用以及創作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等方面,都有許多共同點。例如婉約派詞,寫得比較婉曲、比較含蓄,多以艷情為題材,嚴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詞,則反映比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思想內容不拘于傳統的離愁別緒,不嚴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作家不只有一種風格,他們可以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例如同為豪放派,蘇詞廣達灑脫,辛詞則慷慨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