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 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
(要結合詩句分析,答出1點1分,兩點3分,三點滿分。)
(2)(2)(3分)表現出詩人因“幽居”、“無賓客”而“乏歡趣”的心情。詩人末句中用“流水”來比喻對朋友的一種連綿不斷的思念之情。(第一問1分,第二問2分)
8、按原文補出空格處的句子。(8分)
1.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 。
2. ,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3. ,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 .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案:1.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2分)
2. 山不厭高 , 水不厭深 。(2分)
3.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 路上行人欲斷魂 。(2分)
4.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題。
蘇軾的意義
①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親切喜愛的對象。其實,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②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溫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后代無數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似乎難以想像的正統(tǒng)迂腐氣。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蘇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飯,仍有苦惱,也仍然逃不出社會。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