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fù)習(xí):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③借喻:只出現(xiàn)用來代替本體的喻體(直接敘述喻體),而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xiàn)。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這輩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沖,一時踹入一個泥潭,一時踏折一枝草花,只是這無目的的奔馳……(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jìn)行描述。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幾種情況,雖有“像”“仿佛”等詞,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類比較:她的性格很像母親。
②表示猜度: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她仿佛聽見了她的心臟跳得非常厲害。
④表示列舉:社會主義的中國,在黨的陽光照耀下,涌現(xiàn)出許多英雄人物,像雷鋒、焦裕祿等。
考點二:比擬
【要點解說】
根據(jù)想象把物當(dāng)做人,把抽象的概念當(dāng)做人或物,或者把人當(dāng)做物、把此物當(dāng)做彼物來描寫。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把物當(dāng)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讓無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樣能活動,讓有生命的動物好像人一樣有思維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著有無數(shù)用為筑橋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塊,懶懶散散睡了一溪溝。(沈從文《遙夜》)
②擬物:把人當(dāng)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甲物)當(dāng)彼物(乙物)來描寫。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了出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魯迅《故鄉(xiāng)》)
★運用比擬應(yīng)注意的問題
①必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寫的環(huán)境氛圍。如“秋雨跳著歡樂的舞,一下就是幾天,真悶死人。”秋雨連綿,使人煩悶,這里卻給“秋雨”以歡快的動作和感情,與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擬的本體與擬體(人和物)應(yīng)有相似點或相近點,使比擬生動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著眼,發(fā)出私 私的低語,相互打著招呼:‘再見’!”說它們互相說“再見”,顯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擬不當(dāng)常常表現(xiàn)為用以比擬的人和物之間沒有相似點,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環(huán)境氛圍。
★比擬和比喻的異同
比擬和比喻的相似之處在于均涉及甲、乙兩事物相比,甲、乙兩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點在于:
①比擬是仿照“擬體”(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征摸寫本體,重點在“擬”(即“比作、當(dāng)作”),干脆把甲事物當(dāng)作乙事物來寫,甲乙兩事物不分主從,渾然一體;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 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體)來說明甲事物(本體),甲乙兩事物有主有從。
②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xiàn),“擬體”一般 不出現(xiàn);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xiàn)或不出現(xiàn),而喻體必須出現(xiàn)。
③比喻的喻體往往以名詞性詞語的形式出現(xiàn),表示一種實體;比擬中起比擬作用的部分則是描述性的,其表現(xiàn)形式為動詞性詞語或形容性詞語。
考點三:借代
【要點解說】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的本來名稱,而是借用和與人或事物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體”,用來代替的事物叫“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