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
3.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種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客人一曲洞簫,“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脈也因之曲折流轉,曲流中躍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故事作答,文理轉折自然。客連用了兩個問句,這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的人生無常的感慨而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實則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著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而更開闊,文章又一次再涌波瀾。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這里的景和情猶如長江在經歷了蜿蜒曲折、波涌浪疊、驚濤拍岸之后,遼闊而祥和地匯入大海。
總之,運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深層揭示。
關于練習
一 背誦課文,試分析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主客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第3、4段,說說作者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抒發了什么感情,闡發了怎樣的哲理。
設題意圖:本題期望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通過練習來體會文中的情感線索,并較為具體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和所闡發的哲理。
參考答案:
文章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玩賞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尋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和他們的事跡,而兩位英雄已杳然長逝,化為陳跡。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也不過是過眼云煙,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云散。而自己作為遠謫黃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而抒發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懷。第4段丟開個人愁懷,以江水明月作比,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談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闡發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
二 在賦體文章中,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這種現象叫做“對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相互關系,請你從本文中再找出幾例加以說明,并仔細品味句子的韻味。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