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
敘事記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方山子傳》《書劉庭式事》,能借助于生活片斷和有代表性的細節顯示人物性格。《潮州韓文公廟碑》有敘有議,結合韓愈一生遭遇,評述了他對文學儒學的貢獻,寫得議論風生,氣勢充沛。記樓臺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超然臺記》《韓魏公醉白堂記》,或表達關心稼穡、與民同樂的思想,或體現游于物外、無往不樂的襟懷,或贊揚嚴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風節,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瀾,發人深思。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鐘山記》寫夜泊絕壁奇境,情調森冷,聳人毛發;前后《赤壁賦》,一寫清風朗月的秋光,一寫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繪逼真,境界若畫。這些游記也不單純流連風月,而總是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于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于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學的影響。
書札、題記、序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蘇軾廣于交游,篤于友誼,“簡易疎達,表里洞然”,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答秦太虛書》《答參寥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后》《文與可篔簹谷偃竹記》《書蒲永升畫后》等,都緊緊扣住文藝創作的特征,闡發了對文藝問題的真知灼見。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
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后人編輯,宋刊《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收有16則,明刊《東坡七集》收有13則,都是史論。其論封建,稱“柳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論平王指出其“避寇而遷都”的失策,均很有見地,然其論商鞅等條,借評史攻擊變法,則不免有所偏蔽。《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游》寥寥數十字,烘托出月夜的明凈和心境的悠閑,《記游松風亭》通過隨地歇腳的細節,寫出無往而不適的放達襟懷。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后人輯錄而成,東坡喜愛仇池,詩中多處提到,故以“仇池”名之。其所收目,部分亦見于《東坡志林》。
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后進,扶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后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
(節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二、補充注釋
1.關于“明月之詩”“窈窕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