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
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3.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設題意圖:本題主要是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從品味示例中的“對文”開始,引導學生在學習本文時留心語言技巧,并能仔細品味其妙處。
參考答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結構相同,“橫”和“接”都是動詞,意義相近,都有寬闊、廣遠的意味。“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結構相似,“縱”和“凌”都有任意飄動的意味。“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和“友”是近義詞,都是名詞用做動詞。“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加點詞語的意義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滄海博大;須臾短暫,無窮永恒。“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聲色相對,無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韻味相同、相對或相反的詞語和句子,構成形式和意義上的對舉,起到對比、突出、強調的作用,讀起來也音韻鏗鏘,瑯瑯上口。
三 下面是《后赤壁賦》中的一段文字,仔細閱讀,體會它與本文所描繪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設題意圖:這一題緊扣課文作適當拓展。引導學生擴大閱讀視野,初步涉獵和學習比較鑒賞。
參考答案:
兩《賦》寫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后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賦所寫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賦所寫之景,多觀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狀。
四△中國古代有詩文“窮而后工”的說法,蘇軾正是在貶謫黃州期間創作了大量名作。如何看待“窮而后工”這種現象?你還能從古代文學家中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設題意圖:這是一道拓展開放題。期望學生了解“作家命運”與“文章練達”的關系,實際上也是“創作”與“生活”的關系。
參考答案:
可聯系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句子理解。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憤之所作為也。
通過舉例,重點討論“窮”和“工”的內在聯系。
教學建議
一、以誦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詞語、句意,在讀中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賦”的韻味。邊讀邊標出句子韻腳,畫出使用“對文”的句子,畫出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可分角色朗讀,如主客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