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學設計
⒉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五柳先生傳》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采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登高》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媒體
課時 2-3課時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著,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涌。幾只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亂頻仍。重陽佳節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大家該猜到,這位老人是誰吧?他在哪里?這是歷史上的哪天?
明確:夔州,長江邊一座山上。是767年的秋天,重陽節前后。二、整體感知,知人論世
師:被后人稱為“詩圣”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怎會落到如此地步呢?他為何在這天來到長江邊?你對他又了解多少?請簡要說說。
㈠走近詩人
⒈請同學們回憶初中曾經學過的杜甫的作品,介紹杜甫的生平。
⒉老師補充介紹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特點。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南瑤灣村。他的家庭是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13世祖杜預是西晉名將,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杜預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為榮。因為杜預是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稱“杜陵布衣”,這是指其郡望。又由于他在長安時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稱“少陵野老”。杜甫的10世祖叫杜遜,在東晉初年遷居到襄陽,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稱“襄陽杜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努力創設使學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有意識注意,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融入到學習氛圍中。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杜甫的父親叫杜閑,曾任兗州(今屬山東)司馬、奉天(今陜西乾縣)縣令。杜甫的母親崔氏是初唐著名詩人崔融的女兒,而且與李唐皇族有親戚關系。崔融的母親是唐高祖李淵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兒,崔融的妻子也就是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紀王李慎之次子義陽王李琮的女兒。
杜甫的祖父叫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家族都讓杜甫感到很榮耀,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對他的政治態度和詩歌創作都有一定的影響。
杜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