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學設計
這一時期正逢開元盛世和天寶前期,國家的形勢比較好,杜甫個人也衣食無憂,經濟條件比較好,對前途也充滿著希望,所以這個時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機會游覽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和文化古跡,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性情,結交了友人。這個時期他曾寫下《望岳》,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和蓬勃朝氣。 ⊙第一個打擊,特考失敗。
⊙第二個打擊,父親病故。 ⊙第三個打擊,才華不得賞識。 ⊙第四個打擊,兒子餓死。十年的長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下層人民的苦難,從此以后他開始逐漸成為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確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 帝。這年二月,杜甫從奉先縣返回長安。由于敵情嚴重,這年五月,他又離開長安,把妻子兒女從奉先縣帶到白水(今陜西白水縣)。不久,潼關失守,白水淪陷,于是,在兵荒馬亂中,杜甫又帶著一家人向北逃難,他走在難民的行列里,以野果充饑,嘗遍了逃難者所遭受到的一切苦楚。后來他聽說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今寧夏永寧縣西南)即位,于是他把家屬安置在鄜州(今陜西富縣)城西北三十里的羌村,便只身北上,投奔剛剛在靈武即位的唐肅宗李亨,可是走到半路,不幸被安史叛軍截獲,送往淪陷后的長安。再現在詩人眼底的長安,經過安史叛軍的殺戮洗劫,到處呈現出國破家亡的慘象。在長安,杜甫寫下了《悲陳陶》、《春望》、《哀江頭》、《月夜》等著名的詩篇。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長安西郊處在大戰前夕,杜甫冒著生命的危險,穿過安史叛軍與唐軍對陣的戰場,終于逃出長安,一路上歷盡艱辛,奔赴唐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鳳翔縣),“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述懷》)。五月十六日,唐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左拾遺的職責有兩項,一是勸諫皇帝,二是舉諫賢良。雖只是從八品上,但卻是清要之職。杜甫感激涕零地接受了這個職務,但不久卻因為上疏營救房琯,觸怒肅宗,竟遭到審訊。房琯與杜甫是布衣之交,唐肅宗即位后,任命他為宰相。他雖然主動地要求帶兵同安史叛軍作戰,但他不懂軍事,又自負其才,結果招致陳陶斜和青坂之敗。至德二載五月,有人告發房琯的門客招貨納賄,肅宗因此借機罷去他的宰相之位,降為太子少師。新任左拾遺的杜甫,看到房琯受政敵讒毀,毅然上書,反對罷相。唐肅宗勃然大怒,命令顏真卿、崔光遠、韋陟審訊他。幸有新任宰相張鎬營救,杜甫才免于治罪。六月一日,張鎬宣布杜甫無罪。但由于唐肅宗厭惡他,到了八月初,便打發他回家探親。杜甫離開鳳翔,北歸鄜州羌村探視妻子,寫下了著名的長詩《北征》。這首詩通過真實的形象描寫,反映了安史之亂中的社會生活,留下了一幅兵荒馬亂和人民困苦的歷史圖畫,可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后媲美。
這年九月,唐軍收復了淪陷兩年零三個月的都城長安,十月又收復洛陽,唐肅宗于十月底返京,十一月,杜甫帶領妻子兒女也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次年即乾元元年(758)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內肅宗新貴與玄宗舊臣相斗爭的影響,外調為華州(陜西華縣)司功參軍(管理祭祀、學校、選舉等文教工作的官),從此與長安永別。這次被貶是對杜甫在政治上的一次致命打擊,從此,他重又接觸到了苦難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