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學設計
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當成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無邊蕭蕭落木、滾滾東逝的江水,再次朗讀這四句詩——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以上可以作為第一課時的內容。 ㈢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過渡: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接下來,我們共同賞析詩作的第二層次——
⒈朗讀。
⒉涵詠。
這里能體現詩人感情的關鍵字是“悲”,其實這里何止秋季讓他覺得可悲呢?這里又有多少讓他覺得可悲的事情?
這兩句雖然只有短短十四個字,但意思卻十分豐富,宋代的羅大經曾說這兩句詩中含有八層意思。如第一層意思:“萬里,地之遠也。”“萬里”,這兩個字寫出自己距離故鄉之遠,濃濃的思鄉之情,溢于言表。下面請同學們仿照我剛才的解說來講講其他七層的意思。要求:先獨立思考,再組織語言,把你所知道的其他層次的意思說給同桌聽,每人不能少于四種。
萬里——這兩個字寫出了距離自己故鄉之遠,身在萬里之外,遠隔千山萬水,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補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悲秋——寫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衰草凄迷,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感覺,所以宋玉《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柳永詞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也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等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再聯系詩人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到別人家里當客人,到別人家里當客人,應寫成“做客”,詩中的“作客”是寄居他鄉,而寄居他鄉的人,當然難免會有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常”字,說明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如果說“作客”他鄉,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這是第四層意思。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注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五十五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凄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蕩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同桌交流看法;課堂交流。(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