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學設計
⑷漂泊西南時期(760—770,49—59歲)
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在華州呆了一年多,因關中地區發生饑荒,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感到絕望,于是便辭去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他先是在秦州(今甘肅天水市)客居三個月,然后又由隴入蜀,于乾元二年歲末來到成都。
由于彭州(今四川彭縣)刺史高適等親友的資助,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結束了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了一個安身的處所。詩人在這里和農民交往,寫下了許多著名的田園詩。上元二年(761)末,嚴武來成都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給過杜甫不少幫助。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嚴武應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亂,杜甫曾流亡到梓州(今四川三臺縣)、閬láng州(今四川閬中縣)。廣德二年(764)春,嚴武又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嚴武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拔遢d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結束了杜
⊙第五個打擊,安史之亂中成俘虜。
⊙第六個打擊,對官場產生絕望,放棄了官職。 這個時期是杜甫創作的高潮時期。其主要詩作有《悲陳陶》、《悲青坂》、《哀江頭》、《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別”等。 ⊙第七個打擊,窮困再次逼進了他的生活。
甫“漂泊西南”的前半個階段。他在成都五年多,其主要詩歌有《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春夜喜雨》、《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戲為六絕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在梓州作)、《登樓》、《丹青引》等。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九月到達云安(今四川云陽縣),因病不能前進,因為他一路上感受濕氣,肺病和風痹病發作,腳部有些麻痹,行走不便,直到次年暮春病勢減輕,才遷往夔州(今四川奉節縣)。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零九個月,寫詩330余題,450多首,平均不到兩天就寫一首,這是他創作的一個旺盛時期。如《壯游》、《昔游》、《遣懷》、《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作品。
因為夔州氣候惡劣,朋友稀少,杜甫在大歷三年(768)正月起程出三峽。三月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他本想北歸洛陽,但又因河南兵亂,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今湖北公安縣)數月,在年底到達岳陽。大歷四年(769)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于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他本想投靠親友,但親友多亡故,又加上洪水、兵亂,使他非常困難,貧病交加,最后他在大歷五年(770)冬死于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上的舟中,終年59歲。臨死之前,他寫了《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奉呈湖南親友》的詩,其中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詩句,可見他至死也不曾忘懷多災多難的國家和人民。
杜甫死后,靈柩停厝(cuò 淺埋待葬)在岳陽,43年后即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于河南首陽山下。㈡背景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