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的展開
論證就是組織材料證明觀點的過程。
要讓自己的觀點令人信服,就得對觀點進行論證。
論證該怎樣展開呢?讓我們先來看兩篇課文的論證思路。
《談骨氣》一文,開門見山亮出論點;然后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個方面進行論證;三個方面各用一例,事例在時間上縱貫古今。這種三足鼎立的論證結構和精當的舉例論證有力地支撐了中心論點。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從一道數學題的解法說起,提出論點“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接下去談“尋求第二種答案”“有賴于創造性的思維”;再談創造性思維必須的要素是活用知識的意識和持之以恒的嘗試,并舉出兩例加以證明;最后談創造性的普遍意義,從對創造性產生過程的分析,說明每個人都可能有創造能力。
比較之下不難看出,《談骨氣》的論證部分采用的是多方面展開的并列思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用的則是單向縱深展開的遞進思路。
還有一種對比論證的思路也很常用。有一篇題為《說“惜時”》的文章,提出論點后,先正面說理、舉例,證明珍惜時間對發展和成功的重要,然后又從反面說理、舉例,表明浪費時間將一事無成,利用正反對照的效果,充分而有力地論證了論點。
需要說明的是,這幾種論證思路彼此間并不互相排斥,常常是一種為主,兼用其他。分析問題的角度是多種多樣的,論證論點的具體思路也是多樣化的。論證時從哪個角度說、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并沒有一定之規,使用怎樣的論證思路最好,完全應由論證的需要來決定。我們可以抓住一個角度說深說透,也可以從多個角度論證說理。
論證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擺事實、講道理。
用事實證明論點,是論證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我們學過的議論文中幾乎都使用了這種方法。講道理,可以指使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論據;但更應該強調的是作者直接講述一些支撐論點的基本的道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的結尾部分,為回答“創造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的問題,作者采用的主要就是講道理的方法。
不言而喻,在創造的宇宙里,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是他們,也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如此非凡的靈感。相反,這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于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復推敲,逐漸充實。
由此看來,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即使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但他們很清楚,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并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成現實。
這里作者沒有使用事實或道理論據,只是通俗、平白地講解了創造是怎么形成的。通過對創造過程的分析,表明了只要留心,任何人都有創造能力。這樣的講理,揭示了事情的本來面目,讀來讓人信服。
嚴密的邏輯性,是論證展開的基本要求。
同學們常犯的邏輯錯誤,有行文思路上的因果錯置:在沒有因果關系的兩種事物間強行推理。如“舊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不就是因為不重視體育鍛煉嗎?”但更多的還是以偏概全、偷換概念,搞得似是而非,模糊一片。如有同學在論述“鍛煉身體十分重要”的觀點時,說:“有健康的身體,就會有清醒的頭腦”。這顯然不夠嚴密:“健康的身體”只是頭腦清醒的一個條件,怎么能用一個條件取代所有條件呢?又比如“不進行體育鍛煉,體質就會下降。比如我,開一宿夜車,第二天上課就困得不行。”這是把“體育鍛煉”與“適當休息”混為一談。這些問題表面上看是語言問題,實質上還是認識和思維的問題。同學們要首先在深入認識事物、認真思考問題上下功夫,同時去推敲詞句,這樣才可能使我們的論證無懈可擊。
作文參考題目
1請以“從一場球賽說起”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提示:球賽可以是各種球類的比賽,也可以是各種級別的比賽,包括校內班級之間的。可以從比賽者、觀賽者或裁判員的角度寫,也可以從贏家或輸家的角度寫。可以批評一種現象,也可以提倡一種精神。
2語文老師在指導同學們寫信封時,要求一定要把郵政編碼寫在左上方的小方格里,并要求把寄信人的地址、郵編、姓名也都寫上。林紅在下面嘀咕:“真啰唆!我就不這么寫,又怎么樣!”老師聽見了,說:“你不這么寫就寄不到!這可不像上課隨便說話一樣自由。”過了幾天,語文老師收到了一封郵局送來的、郵編寫在小格外、寄信人地址處一片空白的信。只是本市的信一般只需一天寄到,這封信卻遲到了四天。
請從上面材料中提煉出一個觀點,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論文。
提示:可以從老師的角度寫,也可以從林紅的角度寫。確定論點后,要盡量打開思路,從各個方面多想想自己見解的道理,力求把道理說深說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