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病因及治療
什么叫該做的事沒有做好?①識字量太少,小學2500個左右,我們這一代人在課本上學的漢字遠遠不夠,很多是靠自學的,即使如此,讀書、讀報,還有好些字不認識,因此,我辦公桌上隨時都放著一本《現代漢語詞典》。②作文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作文訓練分量卻不夠,對記敘文的要求太嚴格:寫實。以人教社六年制小學課本十二冊為例。“基礎訓練”,“寫件你聽到或看到的表現社會主義新風尚的事”,主題很明確,無法發揮。但學生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新風尚”,恐怕成人也難界定哪件事是“新風尚”而且還得判明是姓“社”,而不姓“資”,情急之下,只有編和抄兩條路可。“基礎訓練二”要求寫一篇讀書筆記,體會文章《養花》的思想感情,抓兩三點來寫,學生又不得人鉆入教學大綱的繩索之中,束手就擒。基礎訓練五,寫件你周圍發生的事,這件事顯然得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而且一定是意義重大,小學生當然就只有去拾錢包、扶老人過橋,為“希望工程捐款”了。前些年,一位專家在武漢看了一個班的統考作文,50篇文章人人驚異地一致:掃廁所,洞堵住了。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我”用手掏了出來。結尾是:我的手雖然臟了,但心里很高興。如此訓練有素地說瞎話,觸目驚心,其它題目:“一個晚上”、“我和”、“給長輩的一封信”等等一類,多是實題,很容易引誘孩子說瞎話,編假故事。
2、內容陳舊:例如有關國外的內容,多半是描寫“壓迫”、“黑暗”與“貧窮”的,相關教材中一段預習提示就是“我們的童年多么幸福!”硬是要說明的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眼光多么奇怪!這種觀念多么遙遠,使人難以置信這是90年代晚期,二十一世紀的課本。十一冊有篇外國題材《月光曲》,寫貝多芬為盲女演奏;《小音樂家楊科》,楊科因為熱愛音樂而被地主老財毒打致死;《賣火柴的小女孩》更是凄怨得讓人心顫;十二冊,外國作品6篇,除《冬眠》是寫動物的外,《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描寫了纖夫們充滿“詛咒和抗議”的神色,表現的是舊俄國人民“貧窮而痛苦”的生活;《窮人》描寫在一個惡劣天氣里,一個貧賤的寡婦死去,留下兩個孤兒;《凡卡》是寫小凡卡在悲慘生活中夢想甜蜜的生活;《高爾基的童年》寫的是阿遼沙喜歡讀書,卻困難重重;《小抄寫員》是寫善良懂事的小孩敘里奧為貧窮的父親分擔憂愁。不是說這些文章不好,而是太單一,與現代相隔太久!不是說不能用這種批判與揭露的文章,只是如果只有這樣的文章,就片面了,我們怎么能讓學生通過這些文章面向世界,認識世界呢?讀了這些文章,離現實世界只有越來越遠,怎么能貫徹鄧大爺的“三個面向”呢?還可能讓學生產生一個錯誤觀念:凡是偉大的作家都是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要做一個偉大的作家請揭露社會的丑惡吧!
3、入選的文章沒有典型性,根本沒有背誦的價值,不能作為范文來教學。這種文章很多,學生讀了以后沒有任何感覺,太平淡,給人一種編者治學不嚴謹的印象,好象圖了愿,隨便找幾篇文章給你讀一下就行了,根本稱不上范文,還給人一種錯覺:是不是編者為了照顧作家面子,或作家憑個人關系把自己的東西塞進去。如《……》、《……》
4、語法、修辭、邏輯知識編得多了些,這點尤其是在初、高中尤甚。我認為小學語文根本就不應該教這些東西。因為:①語法來自于外語,外語很講究語法,這是外語的一個顯著特點,而漢語卻不然,沒有必要架空去學。②語文應當做的是教人們一種語言,而不是教給他的關于語言的知識,我們培養的是使用語言的人而不是語言學家,是能夠用這種語言說話的人而不是談論這種語言的人。③任何一個人的實際語言能力都不是靠所學的語法、修辭知識轉化而來的。④語法本身就存在長期的分歧,到現在都未完全統一,這有必要學它嗎?⑤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詩人,如屈原、杜甫、李白、白居易、辛棄疾……等都沒有學過專門的什么語法、修辭,現代人學了,但還未出現過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⑥據說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大多不會寫漂亮的文章,且沒有一個是文學家和詩人。因此,小學生又有什么必要學語法、修辭,且搞得很復雜呢?
(二)練習:“機械化”
中國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講到愚公門前有兩座山,擋住了他家的出路。如今,小學語文教學園也有“兩座山”擋住了小學語文發展的出路,并壓得小學生喘不過氣來,這“兩座山”一是課堂上的“問答式的分析”(后面再講),一座是“練習的機械化”,練習的“機械化”其特點大致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