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2019年開展教育科研工作會的講話
...
一、普通教師為什么要從事教育科學研究
提到課題研究,在許多教師眼里覺得那應該是專家、學者和大學教授的事,咱做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小老百姓而已,教好自己的課,干好自己的活,兢兢業業掙份工資,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家長,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教師這一稱號就行了。其實不然啊。
1996年9月份,我從城關鎮王村中心小學調到縣二實小,擔任三年級語文。當時班內有87名學生,加上學生年齡小,三年級又是小學階段作文剛剛正式起步,學生寫出的句子啊、細節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啊,要么是像記流水賬,要么是內容空洞干巴,絕大部分小孩寫的都是像兔子的尾巴一樣——三言兩語沒了。至于邏輯修辭、轉承過渡、表達技巧,什么立意、選材、文采等等根本談不上。學生不會寫,剛起步年齡小,四個同頭班,四個語文老師沒有一個不為這個成天傷腦筋。小學,老師的共識是三年級是過渡階段,最難教,誰也不愿意接三年級,誰接誰費勁。再加上一個班人數多,將近一百人,作文抱到辦公室,你改去吧。就只從標點符號、錯別字、一般的句子敘述、詞語運用以及開頭結尾的分開自然節這些簡單的方面,一改最少就得一個星期。紅筆點、藍筆圈、加批語,甚至于叫到辦公室面批面改,每一個都搞的筋疲力盡、焦頭爛額。但是卻并沒有收到多大的效果。一個原因是小孩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后,最多改正個錯別字,看看你給他下的批語是什么,至于你費勁巴五給他提出的各種提示、眉批和要求,他根本就不會去進行修改和完善,甚至就連你當面批改和指導的東西他也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去完善,這是小孩的天性和認知水平決定的;二是時間拉的太長,學生早已把自己曾經做過這樣一篇作文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你所有的功夫好像只能是為了面對教務處的作業情況大檢查,總之一句話“費時多收效小。”
小學當時就一本學習鞏固為書面作業,這本作業很好改。先四人小組內檢測,小組長是輪流坐莊的,每人一個星期,然后直接翻開上交。教師心中對于這本作業基本清楚,哪不會出錯,哪都那些小孩會錯,八十幾本作業一般一節課就差不多了。最頭疼、最麻煩的就是改作文。
于是我自己就想著改變這種作文教學的方式。
后來自己就做了方案,把原來的費勁不見效的老方法改了改。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作文指導、學生動筆和作文評改三個環節都拿到課堂上來,并且自己起了個名稱“三環作文教學法”。
具體操作簡單的就像和小孩做游戲一模一樣:小學生以記敘文為主,我就以記敘文為突破口設計了五個訓練專題。一是“讓筆下的人物會說話”,二是“看誰用的動詞最多”,三是“比一比誰筆下的心理活動最豐富”,四是“學寫過渡段”,五是“給自己的文章起個響亮的題目”。每個專題用三周的時間,分別搞六次練習。
例如“讓筆下的人物會說話”。第一個環節是教師指導,我先給他們出示人物的三種對話形式:
吃過晚飯,爸爸對媽媽說“明個咱找人把地里的玉蜀黍桔打打吧,早點種上麥我就能出去打工了。”
“打吧,街上好幾家都大罷啦。”媽媽接過爸爸的話說,“趁著地里還不干,打完玉蜀黍桔咱就犁地,早種上早省心。”
“今年又貴了,去年連打帶犁是35,今年又漲了5塊,成40了。錢是越來越毛,不頂事了。”爸爸嘆了口氣,說完就上街上去了。
先讓學生讀一讀,看看誰的眼睛亮,看看有什么新發現。然后引導歸納出人物在前、人物在中間、人物在后面。最后給每一種形式起名字,什么拉車式(牽牛式)、騎車式(挑擔式)、推車式等等,并記住標點符號。
指導環節一結束,就進入第二個環節,學生動手。三種對話形式用一種500分,多用多得分,但是錯一個標點符號扣5分。
學生一寫完,就進行小組之間交換,按照事先規定好的標準打分,這就是第三個環節自我評改。評改只針對是否運用了三種對話形式,每一種多少分,標點對不對,其它不牽涉。分數一出來,當場鼓勵表揚,貼紅花、畫畫朵、簡筆畫等等。并且允許二次改后再評分,第一次嘗試學生就高興地云天霧地。
三個星期下來,學生學會使用對話了,作文中的人物再也不是啞巴了,內容也開始拉長了。每周一說要比一比誰的人物會說話,比一比誰的得分最高,都是嗷嗷叫。原來是每兩個周一次大作文,改變后變成了一個周兩次,訓練量加大了,但是教師卻變得輕松了。可以省下來時間進一步思考如何使三個環節進一步科學合理上了,比如學生寫的有快有慢,那就進行分組的調配和二次傳閱;再比如怎樣逐步引導學生給人物對話加上提示語和神態描寫等等。教師就可以輕輕松松的把原來浪費在批改上的時間用在進一步的精細化設計上。那一個學期,“三環八步兩落實”“讓學生也來當當先生”“在作文中學習作文”“以記敘文為抓手搞好小學生作文起步”“走進小學生習作”“小學作文序列化訓練”等一些列想法隨手落到了紙上,論文有了。每一次的作文訓練設計有了、學生的練筆收集上了,實驗的原始材料也有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習作水平提高了,對作文課的興趣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