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三字經”
3.善思
好文章是想出來的。好寫必先善思,只有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才能不斷提高公文寫作水平。思考分三種情形:
一是平時要熟思。就是結合學習和工作對一些重大問題反復思考,形成初步的看法和觀點,為寫作奠定基礎。好的、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并不是臨時在稿紙上“憋”出來的,而是在平時反復思考,床上初醒、閑庭信步時偶然迸發出來的。據有關資料報道,人們在似醒非醒或完全放松的情況之下,是腦思維最活躍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出思想的時候。所以,要著意培養“早醒賴床不起,夢中胡思亂想”和“偷閑花前散步,思想信馬由韁”的習慣。
二是動筆前要深思。寫公文最忌諱的就是一領到任務,拿起筆就寫。這是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本想盡快完成,但往往適得其反,枉費時間和功夫。所以動筆前首先要查閱相關資料,在查閱過程中將重要觀點、事例、數據和語句標劃出來或者摘錄下來,然后在認真分析這些資料的基礎上,按具體要求列出寫作提綱,分出段落層次,選出事例、數據,作出全文和每段的字數安排,待胸有成竹后再動筆分段完成。這一過程,猶如藝術家作畫,先勾畫出人之輪廓,然后再按照頭、胸、腹、腿、腳一步步畫下去,如此,既不會走樣、跑題,也有利于集中精力分段完成,既減輕了寫作壓力,又增加了寫作的信心。值得提醒的是,動筆前深思的過程是消化吸收和完善創新的過程,是在總結別人的觀點、經驗的基礎上,按要求重新創作的過程,是“攪亂揉勻,獨立塑形”的過程,不能采取拿來主義,看見別人的文章什么都好,東抄一段,西抄一段,形不成自己的思維體系,表現不出自己的語言風格,使文章不倫不類,沒有特色,一看就是假冒偽劣之作。
三是成文后要反思。對公文寫作者來講,文章付印并非工作的結束,要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還得關注人們對文章的評價、反映,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地改進、完善寫作方法。許多公文,都要提供給同一會議或同一本雜志印發,這是同類型文章相互比較、相互借鑒的極好機會。只有取長補短、虛心學習、不斷反思,才會積累更多的寫作經驗。
4.調研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不深入調查研究公文的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調查研究是公文寫作者的基本功。只有不斷地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真實情況,發現實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措施。要善于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開展調研,即使是隨機的訪談、交流也是一種有效的調研方式,不能輕易錯過。調研要講究方法,要用心去做,善于從復雜的事件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調研時要做好記錄,對典型的事例、數據,要搞清來龍去脈;對鮮活的語言要隨聽隨記,以便于今后寫作時準確列舉使用。
5.常練
公文寫作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必須常寫常練,方有提高之可能。首先是端正態度。不把任務當壓力,不把寫作時的付出當“吃虧”,而要把寫作的過程作為提高的過程,作為一種學習的機遇,這樣心態放平了,才能進入“靜、定、思、慮、得”的狀態,才能以愉悅的心情圓滿地完成寫作任務。其次是要勤于動手。不僅在有寫作任務時按時完成任務,沒有任務時,也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把感興趣的話題隨時整理成文,或整理成集,或送出發表,既培養了作文興趣,又鍛煉了寫作能力。第三是不忘動口。在強調動手的同時,平時還要注重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不僅有利于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也有利于豐富語言詞匯,提高自己的寫作速度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