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于理論寫好分析類應用文
有時候,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是顯豁的;有時候,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是隱蔽的,需要對許多現實材料仔細考察分析之后才能發現;有時候,一種現象的實質,需要借助于多種理論的觀照才能現出;有時候,一種理論又可以用于解釋不同的現象。也就是說,理論家、研究者講的是a,假如事實也是a,那就輕易理解多了,也輕易分析多了。但通常情況下,理論家、研究者講的是a,而實際看起來偏偏不是a,而是a1、a2、a3……有時候甚至看起來根本不像a字系列的,而像b、c、d、e……那怎么辦呢?這樣的情況盡管棘手,但至少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一路追問下去的切入點:
為什么事物看起來明明是a1、a2、a3……或者看起來壓根兒就是b、c、d、e……理論家卻把他說成a呢?
我們看到的這個a1、a2、a3……或者b、c、d、e……跟理論家所講的a有什么區別呢?
事實與理論之間的這個區別又說明了什么呢?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你就需要不斷地去調查研究,閱讀一定數量的第一手、第二手的資料,這么一路追究下來,你對事物的熟悉也就越來越深入了。這就是理論的用途。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某一種理論可能是封閉固定的,但與此理論相對應的現實卻是鮮活變化的,假如你能夠充分注重到并把握這種鮮活、變化的現實中所蘊藏的新的規律,你也就發展了你所使用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理論既不是籠統的、抽象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有人也許會問:你怎么知道你根據某一理論或某幾種理論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呢?的確,無論從主觀追求方面講還是從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方面來講,我們都需要追求真實、準確。那么,如何才能保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呢?要保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就必須依*以下三點:一是你所使用的理論應當是經過探討驗證的、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正確理論;二是作為論據的材料是確鑿、典型、充分的(包括第一手的材料和可*的文獻資料);三是嚴謹的分析論證。
那么,以上三點都問心無愧地做到了,你的觀點就一定確鑿無誤嗎?不一定。因為人的熟悉能力本身就是有限度的。而且,作為“軟科學”的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較自然科學更大的彈性空間,它的豐富和發展也就更加需要不斷地討論乃至爭論。不同意見之間的互相補充、映照乃至碰撞、交鋒,只會使問題越來越明朗化,也總有某些真知灼見、某些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熟悉從爭論中沉淀下來。所以,此處建議大家在寫稿、投稿時各抒己見,而領導者或治理者就會在大家各種意見的交流碰撞中,發現那些真知灼見,予以吸收聽取,從而調整自己的運營思路,未雨綢繆,在嚴重的競爭形勢下,加快自己的發展步伐。
三、借助于理論,駕馭材料而不是被材料所駕馭
企業員工所寫的分析類應用文很多都是反映一線工作實況的,他們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為公司的運營治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建議乃至成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企業員工與鮮活的工作、生活實踐相貼近,做得多,見得多,聽得也多,把握著大量豐富的、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信息,這就能夠使他們在寫作時言之有物;但從另一方面講,與工作、生活實踐太過于貼近,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往往使人反而不輕易分辨出哪些是偶然現象,哪些是必然現象,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泡沫,這就有可能使企業員工在寫作時難以取舍,沉沒在資料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這也是俗話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所以說,從純粹寫作的角度講,與現實的貼近既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劣勢。那么,怎樣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呢?加強理論修養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而且,只有借助于理論的視角,我們才可能在思維中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更加清醒、冷靜地透視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