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于理論寫好分析類應用文
譬如:某電信公司的內部期刊上有一篇題為《電信增值業務新品迭出》的文章。該文第二部分的小標題是“營銷組合多業務捆綁把握發展商機”,談的是如何在當前的中國電信行業形勢下,取得營銷成功的問題。在這一部分內容中,作者提到了中國企業從粗放營銷到精
細營銷的轉變過程,并列舉了這一過程所經歷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廣告加渠道階段,第二階段是媒體炒作階段,第三階段是價格戰階段,現階段是第四階段,即“要想取得營銷成功,策略是前提,技術整合是方法,資源合理化調度是基礎”的階段。這種對中國企業營銷方式的發展轉變的階段性劃分,就是一種理論。在上述理論的觀照下,再結合中國電信行業的發展現狀與各家電信公司激烈競爭的形勢,談省電信的“營銷組合”、“多業務捆綁”等追求“技術整合”、“資源合理化”的運營策略,就顯得十分恰當,也能夠更加深入地說明問題。反過來設想一下,假如該文作者不依x上述階段性理論,只憑借從自己具體的工作中得來的信息、資料、經驗,是很難對當前中國企業營銷模式做一個全局性把握的;沒有這個全局性把握,他對自身所處的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決不會熟悉得如此透徹,當然也就難以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了。
在寫作實際中,的確存在著這樣的情況,即被動地堆積材料、記述事件、甚至被材料所沉沒、所駕馭的問題。譬如,有一篇題為《我國“小靈通”業務發展及應關注的問題》的分析性文章:該文作者也想在文章里對“小靈通”的業務發展問題作出分析,但是從行文上看,這種沖動遠未能充分實現。在分析“我國發展小靈通的機遇”一部分內容中,基本上是材料的堆積,分析的字句極少,而且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是斷裂的,甚至沒有任何過渡句。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憋得慌。
記得讀過一篇短文,文中寫的是一個人的煩惱心情。其中一個煩惱就是:他天天早晨,都被隔壁傳來的練琴的聲音吵醒。他寫道,最讓他受不了的還不是那琴聲,而是練琴者超出常規的拉琴方式:那人老是拉“1—2—3—4—5—6—7—”,到了“7-”,就不再往上拉高音的“i-”了,以至于短文作者總是要在自己的房間里把那個高音“i-”唱出來之后才覺得愉快些。寫文章也是一樣,你把事實陳述出來了,分析總結的話其實已經到了嘴邊了,應該把它點出來,有了這個“畫龍點睛”,才似乎拉出了一個完整的八度音階。因為即使讀者讀了你的文章,也能領會一些你的意思,但他們仍然希望你從行家或當事人的角度,對此問題作出獨特的分析和評價。可是為什么有些文章沒有把最后的總結和熟悉點出來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作者缺乏理論的觀照和提升能力,因此,他所記述、羅列的那些材料、那些事件,也就只是材料,只是事件,時間一長,這些材料和事件失去了當時的鮮活,這篇文章也因此失去了意義。相反,假如我們借助于理論對所分析論述的對象得出一個較為深刻的熟悉,那么,文后做一個“畫龍點睛”的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有了總結和提升,才能使文章突破時效性限制,獲得更長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