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長為一名領導講話稿的寫作高手
總之,講話稿是表達領導思想、體現領導個性、展示領導風采的重要載體,領會領導意圖對寫好文稿至關重要。要不斷“了解領導、適應領導、學習領導”。“了解領導”就要了解其理論素養、思想內涵、決策取向;“適應領導”就要適應其思維特征、性格特點、語言習慣;“學習領導”就要學習其領導藝術、道德品質、人格魅力,在講話稿中充分體現領導特點,與領導風格充分對接。要把握好9個字:“知意圖、看對象、分輕重”。知意圖,就是對領導提出的重要觀點、想法及近期在其他場合的講話精神領會好,把領導還未想清楚、說明白的問題弄清楚,明確表述出來。并隨藤摸瓜,完善領導意圖,把領導暫尚未談到、且又比較重要的問題補充到講話中來;看對象,就是根據特定場合和特定的對象來設計講話內容,使講話緊扣會議的中心議題;分輕重,就是對一篇講話的各個部分作深入分析,把應當突出的重點找出來,下大力氣寫深寫透。
(四)要大量搜集寫作素材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飲”。素材,是寫作的基礎,如同搞建筑必須有水泥鋼筋、木石磚瓦等建筑材料一樣。起草講話決不可憑主觀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素材的基礎上,實際上是對素材的歸納、消化、加工和升華的過程。搜集素材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要有眾多的文本材料,另一個就是平時多注意思考,進而形成有獨特見解的觀點群。
⒈注意平時收集分析材料。收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綜合情況、重要數據、生動事例及重要思想觀點。“備料”一定要充裕。有人對收集材料覺得并不重要,不當回事,而在寫作運用時卻常常有了新的認識,感到它的使用價值了,后悔沒有積累,再找時間來不及了,甚至無法找到。有時積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時用不上,但在關鍵時候能用上一個觀點,一個事例,一句話,這個材料沒有白白積累。因此積累時不可嫌多,運用時又不可能很多,這也許就是素材積累與使用之間的一個特點。收集材料途徑有三:
一是調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現實材料。特別是寫“講話稿”、“意見”、“規劃”時特別需要這樣的依據。通過調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體生動,真實可靠,印象深,感受深。常言說,“涉淺水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蛟龍”,調查研究必須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現場,沉下去,摸實情。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唯上,不唯書,堅持真理,不看風使舵,不隨風倒,更不能帶著各種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適履,歪曲事實。要客觀地傾聽,平等地討論,適當地提問,注意點面情況的結合,對調查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實。
二是廣開材源,積累第二手材料。即收集一些與所寫公文有關事物的變革情況,以便分析其發展變化,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提出有見解的觀點。報紙、文件、會議材料,信息、簡報等與自己工作有關的材料等等,都可及時記下來,分門別類,積累起來,用時非常方便。
三是有備無患,儲備基礎材料。積累一些與文稿寫作有關的公文,包括法規、政策、文件、講話、紀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議論,作為形成文稿觀點和進行綜合分析的依據,或直接引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