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
《XX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明確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從選材上看,考試大綱明確了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類型及順序,即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說、散文仍然是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熱點體裁。從作品出處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選文的重要方向。從考查內容看,試題對文學類文本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創意解讀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還間接考查了學生的寫作分析能力。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在“現代文閱讀”中,要求學生“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等三項九條具體的測試要求。散文閱讀屬文學作品閱讀,高考測試除了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外,還要考查學生初步鑒賞評價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綜合”包括七條具體要求,是閱讀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層級分別屬于b級和c級。而“鑒賞評價”包括兩條具體要求,要求學生能對所給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說,對其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進行初步賞析。這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較高的一種能力要求,能力層次屬于e級。學生明確了以上這些要求,在平時的復習訓練中就應該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拓展散文閱讀,有意識地提高“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的能力。
散文是作者運用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觀,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諦、哲理,真摯表達對社會、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種文體。
文體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題、意境集中。分三類:托物言志類,記敘抒懷類,議論明理類。文意=形式(結構和手法)+內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懷和哲理)
縱觀XX年高考試卷考查到散文的試卷有:全國卷1、2、北京卷、天津卷、江蘇卷、江西卷、山東卷、重慶卷、湖北卷、湖南卷、上海卷、廣東卷,共12套,可見,隨著高考語文試卷文學性的強化,散文這種文體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許多感情真摯、文學色彩濃郁、富有時代氣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題者的首選材料。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類考的大多是散文,題型變化不大,難度逐步降低。但從學生的解題情況看,得分率普遍較低,結果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測試要求,學生并不完全明確,以致訓練無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學生未能熟練掌握,以致解題跟著感覺走。
一、(全國卷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22分)(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彩色的荒漠
從庫爾勒出城不久,車子就離開國道,進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鏃,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黃沙漫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舉世聞名的西氣東送的第一口氣井。車子全速奔馳在戈壁上。在我們的視野里,地平線的遠處,是無遮無攔的穹窿和淡淡升騰著的云朵。開闊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盤,偶爾看見一團兩團圓圓的草棵,像是刻意擺下的一局殘棋。生存與死亡,在這里艱難地進行命運的博弈。我們來到這里時,已是深秋時節,灰色,到處是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