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語文通關目標17:文言文的整體閱讀
張家世世代代都有顯達的人,從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親通判府君那一代,開始在靈壁縣定居,建造了這個園子,在池邊修建了一座亭臺奉養雙親。后來他們到朝中做官,在當時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資財,不斷地增修擴建,到現在五十多年了。園子里的樹木都已長成十圍之粗,濃蔭遮蔽了河岸。園中的各種景物,沒有一樣不令人賞心悅目,我相信他們一定是花了許多力氣和時間。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國君。就像飲食一樣,自己感到適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難做到合于古人所說的君臣節義。居于鄉野的人安于現狀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為利益所牽而不愿退處。于是他們就有了違拗親情自命高潔或貪圖利祿茍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們的譏諷。如今張氏的先人,為子孫后代考慮得長遠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種植園林的地址選擇在汴水、泗水之間,此地是舟船車馬官員來往的要沖。凡衣食之需,飲宴游覽之樂,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滿足。讓他們的子孫邁出家門出去做官,朝堂不過幾步之遙;閉上院門回家隱居,就可以坐臥于山林之內。對于貽養性情,推行仁義保持志節,無一不非常適合。因此他們的子孫凡出仕的人都獲得了循良的名聲,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潔謙退的德行。這都是他們先人的恩澤。
我在徐州做了兩年知州,很喜歡那里的風土人情,不忍心離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厭棄我,我打算在泗水邊買地歸老。往南可以望見靈壁,雞犬之聲相聞,頭裹幅巾手拄竹杖,時時往來于張氏之園,與他們的子孫交游,我相信這一天已為時不遠了。
元豐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記。
3.(1)a(精神意志)。(2)d(a.而:順承連詞;并列連詞。b.于:介詞,在;介詞,表被動,被。c.為:動詞,做;介詞,被。d.其:都是人稱代詞,他們的)。(3)a(“無心于學”指的是少年的時候即使不是有意識地學習,也會受到所接觸的人潛移默化的影響)。(4)見譯文中畫線句。
【參考譯文】
古人說:“一千年出一位圣人,還近得像從早到晚之間;五百年出一位賢人,還密得像肩碰肩。”這是講圣人賢人是如此稀少難得。假如遇上世間所少有的明達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亂離之時,成長在兵馬之間,遷移流亡,見聞已多,遇上名流賢士,沒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時候,精神意態還未定型,和人家交往親密,受到熏陶漬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即使無心去學習,也會潛移默化,自然相似;何況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為明顯易于學習的東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進入養育芝蘭的花房,時間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惡人在一起,如同進入賣鮑魚的店鋪,時間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感嘆染絲,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孔子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顏回、閔損那樣的人,哪能世世代代都有,只要有勝過我的地方,就完全應該尊重他。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視聽到的而輕視看見的,重視遠處的而輕視身邊的。從小到大常往來的人中,如果有了賢士哲人,也往往輕慢,缺少禮貌尊敬;而對身居別縣他鄉的,稍稍憑借傳聞的名聲,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如饑似渴地想見一見。其實比較二者的短長,審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遠處的還不如身邊的。所以魯人會把孔子叫做“東家丘”。從前虞國的宮之奇從小生長在虞君身邊,虞君對他很隨便,聽不進他的勸諫,終于落了個亡國的結局,真不能不留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