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語文通關目標17:文言文的整體閱讀
余為彭城二年,樂其風土。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厭也,將買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靈壁,雞犬之聲相聞,幅巾杖屨,歲時往來于張氏之園,以與其子孫游,將必有日矣。
元豐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記。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始家靈壁 家:安家
b.岸谷隱然 隱:隱約
c.舟車冠蓋之沖 沖:行駛
d.則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其深可以隱/②其孰能譏之乎
b.①以與其子孫游/②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c.①取山之怪石/②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d.①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②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是蘇軾于神宗元豐二年赴任途中,經過汴水邊的靈壁張氏園亭時,應張碩的請求而作的一篇游園記。
b.文章開頭詳細地描述了張氏園亭的地理位置、環境風貌、景物構筑、物產養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
c.張家世代顯赫,張氏先人不僅為個人計,而且為子孫計,構筑了張氏園亭,其后五十多年,規模日益擴大。
d.蘇軾從張氏園亭得到啟發,圍繞仕與隱這一中心生發了一通議論,認為一個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祿,而應隱退于田園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買田終老。
(4)從上面文言文中篩選出能說明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理由的語句。
答:
(5)把上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凡八百里,始得靈壁張氏之園于汴之陽。
譯文:
②蓋其先君子之澤也。
譯文:
③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厭也。
譯文:
(6)用斜線“/”給下面的文字斷句。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古人云:“千載一圣,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髆也。”言圣賢之難得,疏闊如此。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于我,便足貴之。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于饑渴。校其長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于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