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語文通關目標17:文言文的整體閱讀
5.利用篩選的方法,先排除錯誤項。
文言文除文句翻譯以外,大量的題目還是放在第ⅰ卷中,即四選一的題型。對這種題,除了對答案很有把握便直選答案外,一般是先排除錯項,然后將剩下的項細作比較,以敲定選項。
6.借助命題中暗示信息,為解題作出參考。
現在一段文言文閱讀有5道題,其中4道是選擇題。選擇題提供了四個選項,要么3個對,1個錯,要么相反。在這些選項的敘述中免不了“泄露”出對文章局部的理解來。這些信息也許不能作回答另一道題的直接依據,但可以幫助理解全文,也就可以作解題參考了。
7.對信息內容綜合歸納的題目要留意細辨,查找隱伏在大量正確敘述中的微小差錯。
通關雷區—【考場失誤細琢磨】
文言文整體閱讀的重點是理解文章原意,明確題目要求,掌握答題技巧。因此,我們只有認真探究命題人的設計意圖,破解題目中干擾項所設置的隱蔽性和迷惑性,用題文觀照、比較分析、逐項排除的方法,才能攻克文言文閱讀的“堡壘”。一般說來,考試失誤的基本情況有:
1.不辨“已然”、“未然”。“已然”是指事情已經發生了,“未然”是指事情還沒有發生,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但是命題人往往故意混淆,制造干擾。如XX年高考全國卷ⅱ第10題c項,“縣官劉僧秀要引農田中水注入瓜渠讓他運瓜”的說法是錯誤的,有的同學就沒有讀懂原文中“縣官劉僧秀愍其窮老,下瀆水與之”的意思,以為劉僧秀是想做還沒做。其實,他已經這樣做了,而不是想去做,這就是“已然”、“未然”不分的錯誤。
2.顛倒因果關系。任何事情的發展,有因必有果,因果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有時候,命題人故意把兩者顛倒,以此來迷惑學生。如XX年高考四川卷第10題b項,“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后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而原文說的是廟宇的興建緣于學校被廢棄,兩者剛好顛倒了因果關系。
3.強加事理關系。有些事物之間本身毫不相干,不存在某種關系,命題人為設置干擾,故意強加,使之有悖于事理。如XX年高考廣東卷第8題b項,“周訪性格剛強,一旦蒙冤決不會忍氣吞聲。為此,他深受皇帝賞識,并得到了獎勵提拔”,從原文看,周訪被差吏誤捕,他因蒙冤而奮力擊散差吏,然后自己到元帝那兒請罪,元帝沒有治他的罪,不久讓他做了揚烈將軍。但僅據此認定周訪受皇帝賞識并得到獎勵提拔的原因就是“蒙冤決不會忍氣吞聲”未免有些牽強,于理相悖。
4.不分輕重主次。事情有主次輕重之分,命題人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避開那些對重要事件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將輕的說成重的,次的說成主的,導致偏離題意。如XX年高考天津卷第14題c項,“寇恂殺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遜,觸犯了寇恂的尊嚴”,古代戰爭的規則:兩兵交戰,不殺來使;矢ξ碾m“辭禮不屈”,寇恂很生氣,但罪不至死?茆䴕⑺阑矢ξ牡恼嬲驊獜漠嬀句中可看出:“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計者也!边x項把寇恂殺死皇甫文的原因歸結于“他出言不遜,觸犯了寇恂的尊嚴”,確屬避重就輕、喧賓奪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