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8
“中華”一詞,見于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其源可溯自“中國諸華”。“中國諸華”一語見于漢朝高誘注《呂氏春秋•簡選》,意思是“中國諸圣人的后代”。在公元3~6世紀,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紛紛向中原匯聚,建立政權。當時,中原的中心地位備受尊重。內遷各族都表現出對中原傳統的強烈認同意識。“中華”一詞作為一個超越當時漢族、兼容當時內遷邊疆各族的概念被響亮提出。能否居中華正統,在當時成為一個政權是否能在社會輿論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資格的潛在標準。因此,內遷各族所建政權均從血統、地緣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當居中華正統的根據。此外,也有的政權強調中華的地理內涵。居中華之地,居先王之國,理所當然為中華正統。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現“中華”一詞,見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由長孫無忌領銜撰文的《唐律疏議》。
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民族”一詞,作為近代以來民族學的一個術語,是一個外來詞匯,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此前,在中國古代漢文獻中,指稱人們共同體的詞匯,有“人”“民”“族”“家”等。這些詞都單獨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兩個字連起來使用的,但那是指稱中國古代社會的各種社會組織和群體的復數概念,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群體,族是指有共同地緣或共同血緣的社會群體,“民族”二字雖然連用,但與近代以來的“民族”一詞有明顯差別。
在“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后,產生了“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匯。“中華民族”是一個在近代出現的、相對于外國民族而言的概念。但如前所述,中華民族實體則是遠在“中華民族”這個族稱出現以前數千年就形成了的。
從中華民族內部結構來看,數千年來,內部各族族稱在不斷變化。族稱的演變顯示出其中歷史內涵的變化;一些族興起了,一些族衰亡了,一些族遷徙了,一些族與別的族融合后改換族稱了。盡管中華民族的內部結構在不斷變化,特別是中原政權的更迭,常常導致一些族群向邊疆乃至海外遷徙;而另一些邊疆族則向中原匯聚,并建立政權。但不管其內部怎樣變化,中華民族本身始終是一個數千年以來包容中國各族共同發展的恒久的主體。
6.下列各句對“中華民族”族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為族稱,“中華民族”與“華”“中華”在內涵上是有差別的。
b.“中華民族”這個族稱比“中華民族”實體的形成要早數千年。
c.中華民族是民族學名稱,泛指定居于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
d.“中華民族”的族稱始于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最后一帝舜的名字“華”。
答案 c
解析 a項其內涵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見第二段;b項,中華民族實體比中華民族
稱早數千年,見倒數第二段;c項,整合一、二兩段可知;d項,“中華民族”的“華”肇始于中國歷史上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