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8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應該容得下那些個日夜不寧于創(chuàng)造的藝術靈魂。因此,對待藝術要放開手腳,任其發(fā)展。
答案 c
解析 a項“主要是因為當代藝術批評的失語與批評家的缺席”不當。b項因果對應關系不當 。d項 “對待藝術要放開手腳,任其發(fā)展”無中生有。
六、(山東省濟寧市XX學年度高三期末模擬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詞在發(fā)展的初期,普遍被視為“小道”。不過,起源于民間的文體,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賦予更深的意義,因而幾乎在詞得到北宋文人比較普遍喜愛的同時,詞壇就出現(xiàn)了尊體①之說。這一學說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兩個層面展開的。
北宋前期,“花間”、南唐詞風盛行,學之者多追求風格細膩柔婉,至柳永則趨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蘇軾對傳統(tǒng)詞風的改革。蘇軾改革詞風的方式是“以詩為詞”,主要表現(xiàn)為對題材內容的拓展,對格調意蘊的重視等。這在主要以倚紅偎翠為基本內容的傳統(tǒng)中,顯得非常另類,所以當時經(jīng)常得到諷刺性的評價。
值得提出的是,蘇軾的這一類創(chuàng)作有著非常鮮明的自覺意識。這表現(xiàn)在,首先,他要突破傳統(tǒng),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一貫具有爭勝心態(tài)。對詞壇上某些沖破“花間”、南唐詞風的努力,他應該是曾經(jīng)注意的。以我們對蘇軾個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這方面繼續(xù)力爭超越前人。所以,蘇軾實際上是在幾個方面爭勝,既有和傳統(tǒng)詞風的爭,也有和體現(xiàn)士大夫意識的新興詞風的爭,前者是破,后者則是進一步立。
就在蘇軾提出詞“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說法,同樣進行了“尊體”的探討。不過,和蘇軾不同,李清照主要是從詞的體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詞論》中,這位女詞人對北宋詞壇作了全面梳理,在對所謂“俗詞”大加聲討的同時,主要批評了忽視詞的音樂性的做法。因為詞自產(chǎn)生以來,本身就是一種音樂文學,到了李清照的時代,仍然主要是音樂文學。偏離了這一傳統(tǒng),或者使得這一傳統(tǒng)變味,顯然不能為詞壇的多數(shù)人接受。
盡管蘇軾和李清照的詞論彼此帶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認,二者都有尊體的動機。前者是從意義的層面上,要把詞向傳統(tǒng)詩文的表達功能靠攏,從而否定“小道”之說;后者則從詞的本來意義上,強調藝術的精工,從而保證這一文體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實則相成。
蘇軾和李清照的尊體論,實際上從兩個方面劃出了中國詞史的軌跡,因而不斷在后世得到回應。
【注】 ①尊體:指詞這種體裁被詞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視為“小道”。
7.下列關于“尊體”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詞在發(fā)展初期,普遍被視為“小道”,到北宋時期,詞壇始出現(xiàn)尊體之說。
b.蘇軾“以詩為詞”,對傳統(tǒng)詞風進行改革,這在當時是非常另類的表現(xiàn)。
c.當時詞壇有人正努力沖破“花間”、南唐詞風,蘇軾也力爭以創(chuàng)作實踐來超越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