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2、語境推斷法高考考查的實詞90%以上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斷。如:(1)93年六省一市高考試題13題要求選擇文末“子訪得之”的“訪”字的意思: a、咨詢 b探望 c、尋求 d、訪問聯系上下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自己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余三個義項均不合文意。(2)99年試題11題“郡界大水,人災,絕食者千余家”的“絕食”,現代漢語的意義是“拒絕飲食(表示抗議或自殺)”。而在閱讀材料中,“絕食”顯然是指由于大水、人災而引起的糧食匱乏,以致千余戶人家均無糧可吃。因而d項中的“絕食”是古今漢語意義不同的詞語。3、課文遷移法(又稱“聯想推斷法”,即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試題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過,可以聯系課文相應遷移。如:94年高考“揚州辟從事吏”同課文的“連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同課文的“沛公不勝杯杓”中的“勝”;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同課文“向使六國各愛其地”中的“愛”;“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同課文的“便言多令才”。XX年仿真卷第五篇25題b項中“伐其功”跟課文《屈原列傳》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義。4、成語印證法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舉例說明: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號內詞語加點字的意義是我們平時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詞義,就能推斷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義。又如:95年試題12題“在官清恪,未嘗聞私”中的“恪”是“謹慎而恭敬”意,同成語“恪守不渝”中的“恪”同義。“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是“符合”,與成語“名副其實”中的"副"同義,。16題“或妄嗔怒”中的“妄”是“胡亂”,與成語“輕舉妄動”中的“妄”義同。文句翻譯題解題時亦可用代入成語的方法檢驗。5、對句判斷法(又稱“語言結構推斷法”,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現象很多,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作何解?,它對應的“用”解釋為“被任用”,則“以”亦可作此解。)此外如“追亡逐北”(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敗)“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腰”與戴對應,動詞,腰戴)“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族”字義同“滅”字)6、語法分析推斷法(即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