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語文復習系列教案
【備考策略】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則、者、之) 1、清虛實。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或實詞虛化而來。因此有的詞既可以是虛詞又可以是實詞。如,“顧”義為“但”(虛),又義為“回頭看”(實);“以”義為“把”(虛),又義為“認為”(實)等。 一個虛詞有多種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虛詞來表示。如,“之”可作代詞,又可作結構助詞,有時也可作動詞。 2、善于和現代漢語相比較。有的文言虛詞沿用下來,古今用法一樣,如,“學然后知不足”。有的用法完全消失,如,“夫”、“蓋”。有的古今寫法一樣,但用法發生了變化,如,“所以”,文言里表示原因和憑借,現在則表結果,“雖”在文言里既可表轉折(雖然),又可表假設(即使),現在則只表轉折。有的改用別的詞,如,“于”在文言里起了多種介紹作用,在白話文里,這多種介紹作用則分別改用“在”、“向”、“到”、“對”、“同”、“比”、“被”等。 3、殊虛詞。有的是合音詞,即一個單音詞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如前面提到的“諸”、“叵”、“焉”等;有的虛詞連用,如,“借第令毋斬”、“吾罪也乎哉!”等;有的在文言文里是兩個單音詞,而在白話文里變為一個雙音詞,如:“于是”(古義“于”是“在”義,“是”是“這”義,今義是一個詞,用法同“就”),還有“可以”、“從而”、“其實”、“雖然”等都與現在用法不盡相同。 【走進高考】09安徽文言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游東山記 [明]楊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余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肴出游。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后。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