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我是什么人竟敢說有批判發現的眼光?也是跟隨眾人罷了。既然跟隨眾人而把孔子當作大圣人,也就跟隨著眾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說‘我也是跟隨眾人’,事奉孔子在芝佛院。
李贄是明代有名的哲學家,針對明代統治者利用孔孟之道欺騙蒙蔽百姓、鞏固其專制統治的行徑,進行有力揭露和批判。此短文即批判“儒先”盲目傳播孔孟一套,代代相傳,欺騙下去。他在另外文章中將這種盲目宣傳孔孟偶像、欺騙百姓比喻為“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第一只狗是看到了影子而叫,其他的狗則是聞聲而叫)。
文中儒先“臆度”之言是指“以孔子為大圣”、“以佛、老為異端”。儒先“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是“臆度”孔子之言,因為孔子表示過“圣則(榜樣)吾不能”、說過“攻乎異端”,便“臆度”為孔子是圣人,佛、老為異端。所以“徒誦其言”、“已知其人”中的“其”指孔子,儒先只是“臆度”,并未了解真實的孔子,“徒誦其言”罷了。
十四、中庸之道
<課文理解>
本章闡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態度和保持社會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所以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宋代時,專門把孔子關于“中庸”的一些論述集中加以評論闡述,作為“四書”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慮問題要“執中”而不偏(考慮全面,不走極端),“和而不同”,對人寬容包含,但又堅持道德原則,做事、考慮問題要穩健、合情合理等內容,不應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中,應借鑒孔子的這一理論。
<課文解讀>
一、“中庸”、“和”的精神實質是什么?有人把這種主張看成“折中主義”,你認為符合實際嗎?
“中庸”、“和”的精神實質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在對待社會問題時要依據道德原則保持中立態度,考慮問題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這樣可以使人與人之間關系保持穩定,有利于社會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義”是不妥當的。因為,全面看《論語》中關于“中庸”、“和”的論述,可知孔子還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穩定下允許不同意見),反對“同而不和”(表面上強求統一),反對無“是非”原則的“鄉原”等。
二、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秩序的以強凌弱的“攻打”,主張以“德”、“禮”來達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穩定。
又如“陽貨見孔子章”,孔子與陽貨主張不同,討厭其為人,就采取回避、應付,而不與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對待不同主張的學生,他也能以恰當評價,等。
三、結合日常生活,說說中庸之道的作用。(略)
<文言練習>
四、讀下面一段古文,參照注文(小字部分)和工具書,解釋畫線詞語,并回答問題。
1、陳的始祖是誰?這個人和周武王有什么關系?陳和舜之間有什么關系?
2、陳在哪里找到了肅慎氏之矢?這種箭有什么來歷?
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隼,鷙鳥也。楛,木名。砮,鏃也,以石為之。八寸曰咫。楛矢貫之,墜而死也。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惠公,陳哀公之孫,悼太子之子吳也。館,仲尼所舍。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肅慎,北夷之國,故隼來遠矣。《傳》曰:肅慎燕亳,吾北土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九夷,東夷九國。百蠻,蠻有百邑也。使各以其方賄來貢,方賄,各以所居之方所出貨賄為貢也。使無忘職業。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后人,使永監焉。監,視也。故銘其括曰“肅慎氏之貢矢”。刻曰銘。括,箭羽之間也。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女。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滿也。諸,之也。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展,重也。玉謂若夏后氏之璜。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陳,媯姓也。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故府,舊府也。使求,得之金櫝,如之。櫝,柜也。金,以金帶其外也。如之,如孔子之言也。 (《國語·魯語下》,三國吳·韋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