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 (《漢書·董仲舒傳》)
注:
案,同按,審查、研求。
相與,相互之間的關系,相關聯的所在。
傷敗,國家出現天災人禍或動亂挫折。
亡,通“無”。
譯文:
陛下您用圣德之音,下達英明的詔書,(聽取人們的意見,)希望明晰“天命”之奧妙、國家之情勢、治國所應遵循之規律。這些都不是我這樣愚鈍的臣子所能回答得了的。微臣我認真研究《春秋》所記載的、以前歷代所發生的事情,觀察、分析天命和人事之間的關系,感到十分畏懼。每當國家將要出現有悖天命的弊政,上天總是先把自然災害降臨到世間,以警告那些違反治國之道的君主,如果他們不懂得這是上天的懲誡而看不到自己的過錯,上天又會出現怪異天象使他們感到驚懼,如果他們還不能認識這種變化的危險性,那國家的動亂和危難就真的來到了。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以仁愛之心對待君主并希望他們檢點自己的行為、制止國家可能出現的亂子。除了那些真正的無道君主,上天都要扶持他們并且用各種辦法保護他們,使他們順利地治理自己的國家,(而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主就要奮勉自持,恪守正確的治國之道。
荀子對“天”(自然)的認識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天”的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不受人世影響。一個國君應該引導百姓順應、認識、掌握、利用“天”的規律,“制天命而用之”,作好一切準備,應對“天”帶來的災異變化,才能使國富民強。反之,則使國家滅亡,百姓遭殃。
董仲舒生活年代,正值漢武帝“獨尊儒術”,用儒家思想統一國人,因此,將儒家思想按統治者要求來解說,將“天”(自然)與“人”(人世、人君)對應,認為國君乃“天”之代表,大自然的一切顯現都代表了“天”對人世的意志。此所謂“天人感應”,用此來為封建統治者作為“合法”統治的理論,欺騙百姓。
孔子對“天”的認識,有三種意義(見上題),他既敬畏、順應“天命”,而又不完全盲從、服從“天命”,比較實際,重視現實,重視國家百姓。
三、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罕言“性與天道”,說明他關注的重點在哪里?這種觀念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說明孔子關注的重點在現實,在國家民生,實現他的“禮”、“德”、“仁”的理想。這種觀念影響后世的儒家、文人重視、關心現實、國家、百姓,例如中國古代詩人、詩歌,就是如此。也影響了后世文人少理想、幻想色彩,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不多,即使有,也很重視民生實際(如李白)。我國古代少神話傳說,也與此有關。古代“小說”被認為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類的東西,因此“小說”便成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性讀物。清代袁枚的筆記小說集就取名《子不語》,是孔子所不說的東西(“子不語怪、力、亂、神”)。
<文言練習>
四、下面是幾個文言句子的不同現代漢語參考譯文,你認為其中哪種翻譯最準確?理由是什么?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靶拧奔礈蚀_,按照字面意思,不曲解,不漏譯。“達”即句子通順、規范、簡潔。“雅”即在“信”、“達”基礎上盡量講究美感,文句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