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xí)詳解
《曲禮》節(jié)選注譯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麀(you):母鹿。
作:興起。
鸚鵡能言,始終是飛鳥;猩猩會說話,也始終屬于禽獸。現(xiàn)在作為人而不受禮的規(guī)范,即使能說話,不也合了禽獸的心態(tài)么?只是禽獸無禮,才會有父子共妻。所以,圣人興起時,才制定禮教化人們,使人們有禮,從而懂得把自己與禽獸區(qū)別開來。
太上貴德,其次務(wù)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xué)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fù)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注釋】太上: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五帝時代。懾:屈服。
【譯文】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后來卻講求施報。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于已,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guī)范,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xué)啊!”禮的實質(zhì)在于對自己卑謙,對別人尊重,即使是挑著擔(dān)子做買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貴的人呢?身處富貴而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橫過分,身處貧賤而知道愛好禮,那么志向就不會被屈服。
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詞活用作動詞?其意義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動詞的相應(yīng)詞語有什么不同?
這里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但語法意義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詞前直接加否定副詞,而副詞只能修飾謂語,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前,所以,副詞后的名詞,一般是活用作動詞。后面的例子是兩個名詞相連,那么一般來說,前一名詞活用作動詞謂語。也有的書上將以上的例子作為“名詞意動”,因為謂語動詞沒有設(shè)計具體動作行為,僅是主觀意圖上的行為。
三、 待賈而沽
<課文理解>
本章選擇的語錄,表達(dá)孔子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了理想而堅定不移奮斗。對我們今天的啟示:人要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確立自己的正確理想,明確人生目的,并要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堅定不移走下去。當(dāng)然,理想要符合每個人的基礎(chǔ)和特點、條件,不盲目高攀,好高騖遠(yuǎn)。同時,也要付諸實踐,不能“眼高手低”,有理想而缺乏行動。
<課文解讀>
一、孔子為什么熱心于仕途?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張有沒有矛盾?
孔子的熱心仕途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復(fù)禮”的政治主張,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實也不矛盾。中國文人很好地將儒家積極進(jìn)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極隱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來,所謂“滄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可以濯我足”,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統(tǒng)治者開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報效國家;而反之,則隱退避身,等待時機,而其內(nèi)心,是渴望用政,實現(xiàn)自身價值。
二、9·5章,是怎樣表現(xiàn)孔子的強烈自信的?17·1章,從“來!予與爾言”可以看出陽貨對孔子是怎樣的態(tài)度?可以根據(jù)什么判斷孔子對陽貨的回答是虛應(yīng)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