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課文解讀與文言練習詳解
陳述句中的主謂倒裝,主要是突出感情,強調謂語表達的內容。這兩個例句,表達出孔子對周禮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為理想努力難以實現的感慨。這種倒裝句的使用,說明《論語》作為古代散文起始階段的語錄體帶有口語化、生活化的特點。
<文言練習>
四、閱讀下面三段文字,說一說它們各自從哪個角度對“禮”進行闡釋的。(文字略)
引用的荀子、《禮記》中的三段文字,主要從“人性”角度論述“禮”的必要。從人性角度而言,人作為高等動物,本身具有“自然屬性(動物性、“惡”)”和“社會屬性(社會性、“善”)”的雙重性,而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還具有“社會性”,因此,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屬性”的一面,需要制訂一定的“禮”(規范)來加以約束自己,所謂“克己復禮”。否則,人將與動物無異。孟子也曾說過,“惻隱之心”、“禮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發點,如果無此“四心”,“非人也”,與動物無異。
荀子《禮論》注譯
19.1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1),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2),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注釋]
(1)分(f8n奮):名分(參見5.10注(1)),這里作動詞,表示確定名分,即劃定各人的等級地位職分等等。(2)屈(ju6決):竭盡。
[譯文]
禮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呢?回答說:人生來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沒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沒有個標準限度,就不能不發生爭奪;一發生爭奪就會有禍亂,一有禍亂就會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厭惡那禍亂,所以制定了禮義來確定人們的名分,以此來調養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使人們的欲望決不會由于物資的原因而不得滿足,物資決不會因為人們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資和欲望兩者在互相制約中增長。這就是禮的起源。
[原文]
19.2故禮者,養也(1)。芻豢稻梁,五味調香(2),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3),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4),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幾筵(5),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注釋]
(1)養:指19.1所說的“養人之欲”。(2)芻豢,五味:見10.12注(3)。調:調和。香:相當于10.12的“芬芳”,指香噴噴的佳肴。此下所述,都是禮制中的規定,所以用來申述“禮者養也”。(3)椒:香木名,其葉芳香,古人作茶茗時常煮其葉以為香。蘭:香草名。苾(b@必):芳香。(4)雕琢刻縷、黼黻文章:見10.5注(5)。(5)疏:通“■”(sh&疏),窗。■(su@歲):通“邃”,深遠。邃:古“貌”字,通“廟”,王宮的前殿,朝堂。越席:見18.5注(24)。■(!子):竹編的床席。幾筵:古人席地而坐,放在座位邊上供倚靠的小桌子叫幾,竹制的墊席叫筵。
[譯文]
所以禮這種東西,是調養人們欲望的。牛羊豬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細糧,五味調和的佳肴,是用來調養嘴巴的;椒樹蘭草香氣芬芳,是用來調養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圖案,在禮服上繪彩色花紋,是用來調養眼睛的;鐘、鼓、管、磬、琴、瑟、竽、笙等樂器,是用來調養耳朵的;窗戶通明的房間、深邃的朝堂、柔軟的蒲席、床上的竹鋪、矮桌與墊席,是用來調養軀體的。所以禮這種東西,是調養人們欲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