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般人物,就會涉及到與他(她)直接相處之人及間接影響之人的關系,很多與家庭背景有關系,比如受祖父、父親影響等。5. 事件,特別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以及人物處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態度、觀點,處理后的反映與效果,得到的評價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風。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等三種情況,多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內容:1. 作者的直接評價。如:史遷曰:……;2. 注意對其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所作的簡評性語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 從辭色的褒貶看作者的感情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作者也會按照人物性格、作風去組織人物事跡,以此來表現任務的性格特點和道德品質。這就要求閱讀時把人物的性格、作風與人物事跡聯系起來,讀明白某一事跡要表現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風。
其實,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只有篇幅長短之分,內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這種基本寫法,就會尋蹤覓跡,把人物事跡讀個清清楚楚,這樣就能夠作好信息判斷題(9題)和內容概括與分析題(10題),再能夠把實詞、虛詞放到語境中加以推導,也一定能夠準確的判斷出實詞、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正誤,進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會比較準確地翻譯好文句。
閱讀題作題的關鍵是閱讀,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題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閱讀方法上下功夫,讀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應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點:
1.轉變閱讀觀念
一般同學讀古文,往往死摳字詞,背誦多義實詞的義項,死摳文中虛詞的用法,一個勁兒地挖通假、活用,反復辨識文言句式,走的是學習古漢語的路了。也就是說,把古文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這樣做,就平時的學習而言,也許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顯然是不上路子的。這里談的“轉變閱讀觀念”,首先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因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們把《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的要求與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作一對照就會發現,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這也表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再從高試題本身來看,強調根據語境答題,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說明要把古文當作文章來閱讀,而不能只把它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
2.注重復習課本
有人誤認為高考語文試卷不考課本,因此在復習中把課本扔在一邊。這種看法和做法顯然是不恰當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實詞“拔”、“附”、“乘”、“北”、“反間”、“南面”、“鼓噪”、“擾亂”、“竟死”、“將兵”、“曲折”、“結發”、“諷”、“哂”、“遇”、“務”等幾乎全是課本上學過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虛詞“以”、“于”、“既”、“無”、“為”、“焉”、“因”等,全是課本上學過的;試題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課本上學過的。更何況有的試題還直接引課本中的文句與閱讀材料中的文句配對成題呢?
曾經多次參加高考命題的章熊先生在談及文言文復習時,曾經建議考生在高考前認真讀幾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他認為這些文章里,有著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對文言文的全面、綜合復習,這對積累語言材料,建立文言語感,提高閱讀和解題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這一番話,可以說是說得相當精辟的,我們應該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