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后來孟德來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處死。商州知府宋孝孫對他說:“我看你不是壞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說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讓他作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張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稱有病,得以復員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來,也沒有其它奇異的本事。
孟德可以說是一個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顧惜,所以對有的事仰慕,對有的事畏懼;仰慕畏懼交織心中,雖未必在行動中有所表現,但情緒表現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強者受人譏笑,沒有一個是超凡脫俗、獨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沒有眷念,盛大剛直之氣表現在外,自己雖不覺得,但眾人卻見到了。把這個道理推廣開來,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獸又何足道哉 !
書《孟德傳》后
【宋】蘇軾
子由寫的《孟德傳》寄來了,我已經聽說了這件事并且對此感到訝異,認為老虎畏懼不害怕自己的人,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還沒有見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這樣說這事有或沒有,始終沒有辦法試驗這件事。但我又聽說忠、萬、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個
婦人白天把二個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從山上奔來,婦人很慌張地沉進水里躲避它,二個小孩子在沙上戲耍,神態依然如故。老虎細看了很久,去用頭觸碰(他們),希望其中一個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驚怪,老虎也終于離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嚇,而(對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嚇不就沒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嗎?
文言文閱讀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地位很重,分值多達19分。但由于它與現實生活相距較遠,語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學生常常失分也最多。關鍵在于閱讀沒過關。因為沒有讀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評價等,對實、虛詞的推斷,對內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從而導致錯誤。
從這些年高考選用的文言文看,無非兩種文體,一是人物傳記,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議論文)。只要我們能夠了解一種文章的基本寫法,從這方面入手去解讀文章,一般是能夠讀懂文章、讀清文章的。
下面說一下文言文人物傳記的基本寫法。
人物傳記一般分為三個部分:
一、簡介人物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
1.姓名、字號;2. 籍貫;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經濟狀況,及祖父、父親等的學識、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況;4. 學識;5. 性情;6. 舉薦或科舉功名情況;7. 最初任職情況等。這部分內容多在開頭。如果寫到事件,多與家庭、學識、性情有關。
二、人物的主要事跡。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閱讀時可以按事情分層,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內容:
1.時間,注意年號及相關的具體年代,古代紀年主要用的是年號紀年法和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的標志是:①. 年號+初,如:乾元初;②. 年號+具體年代,如:泰始九年;③. 年號+中,如:天監中;④. 年號+末,如:建安末。干支紀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詞兒。2.地點,要特別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點明確介紹出來外,要注意“知、守、除、遷、貶、改”等詞語后面所帶的地點,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陽,即為擔任襄陽太守。3. 官職,主要注意擔任什么官職,擁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體權力,具體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遺,是諫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進諫方面的事,因為事情與職權密切相關,擔任什么職務,就會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賣什么,吆喝什么”。這“時、地、職”是事情分層的“三標志”,一般來說,“時、地、職”有一點發生變化,事情就會隨之發生變化,因為“時、地、職”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會不同,據此,可以把事情分開層次。4.人物,特別注意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人物傳記中,因為許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員,所以,他們涉及的關系主要有:①. 與皇帝及上級之間的關系;②. 與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間的關系;③. 與下屬之間的關系;④. 與黎民百姓之間的關系;另外,如果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