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附參考譯文:
眭夸,又名眭昶,趙郡高邑縣的人,祖父眭邁。晉時東海王越軍的參謀,后來投奔石勒在徐州當刺史。父眭邃,字懷道,在慕容寶當政時作中書令。眭夸少年時氣度不凡,不拘小節,愛好讀書,不曾把世務放在心上,好飲酒,儀表堂堂。二十歲時逢上父親去世,眭夸胡須和頭發都變白了,每一個聽到他悲哭的人都替他流淚,品性高尚,無意官場,在山水間托
寄感情。同郡李順愿與他交往,眭夸拒絕了,當地的少年長者沒有不敬畏他的。
眭夸少年時與崔浩為莫逆之交,崔浩作官到司徒時,向皇帝推薦眭夸作中郎,眭夸堅決辭去不上任。州里郡里的官員逼著他去作官,不得已來到京都。與崔浩見了面,崔浩邀請他住幾天,眭夸與崔浩在一起只飲酒談論平生,不談及世利。崔浩每次想開口說服他,但沒有說話的機會。崔浩怕眭夸也是這樣。崔浩后來就把任命詔書放到眭夸懷里,依舊不開口。眭夸說:“桃簡,你已作官到司徒,足以此報國成名了。我便到此與你分別。”桃簡是崔浩的小名。崔浩考慮到眭夸要回去,當時來時乘一騾子,再沒其他坐騎,于是就把眭夸的騾子藏在馬圈里,希望以此來留下眭夸。眭夸于是托附鄉人運輸的人假為御車,才得以逃出關境,崔浩知道后感嘆:“睦夸獨來獨往的人,本不應用這么小的職位辱沒他,又讓他用計回去,我怎么才能向他道歉。”當時國法甚嚴,眭夸已經私自回去,將犯私逃之罪。崔浩于是向左右求助開釋,眭夸才無罪。過了一年,送眭夸自己的騾子,同時把自己乘的馬也送給他,還寫了一封信表示歉意,眭夸卻不接受他的馬,也不回信。等到崔浩被殺,眭夸替他服喪,接受鄉人的吊唁,過了一陣子才停止,并嘆氣:“崔浩已死,誰還能比他更容得下我眭夸的。”于是寫了《朋友篇》,言詞禮儀也被當時人所稱贊。岳父鉅鹿人魏攀,是當時有名的人,未曾與他行翁婿之禮,關系相當于好朋友。有人對眭夸說;“我聽說很有才能的人必當貴官,你為何獨在沒路”于是,眭夸作《知命論》以解釋。眭夸活到75歲死去,埋葬之日,去參加他的吊悼會的人山人海。他沒有兒子。
三、9. d(視:比較)
10. c(以:介詞,用。a焉:代詞,這里/兼詞,“于之”,向它;b若:這/你;d也;表示判斷語氣/表示肯定語氣。)
11. b
12. c(作者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釣臺行禮,表達對嚴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夫道歉。)
13. (1)不過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能算是游覽.。(全句意思翻譯對2分,“顧”譯對1分)
(2)兩臺東西對峙,相隔大約幾百步,聳立在江邊,高幾千尺還不止。(全句意思翻譯對3分,“可”譯對1分)
(3)我自愧比不上他們,便寫了這篇游記。(全句意思翻譯對2分,“逮”譯對1分)
附:文言文譯文
釣臺在浙江東部,是東漢嚴子陵先生隱居的地方。先生的風度氣節,映照千古,我素來仰慕他,很想以能夠游覽一次(釣臺)為快樂。不過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覽。但是當作是游覽,就也算是游覽了。
我坐船從常山出發,一路總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觀賞的。但眼睛看到的,來不及問名字,點點頭罷了。只有叮囑船夫當船經過七里灘時,一定要告訴我。過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見云端兩座山峰挺拔對峙,急忙呼叫船夫說:“這不是釣臺嗎?”船夫回答說:‘‘這就是了!”迫近細看,人們所說的兩臺,實際是兩座山峰。兩臺東西對峙,相隔大約幾百步,聳立在江邊,高幾千尺還不止。險峻的山巖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態高傲。山峰上的樹多是松樹,疏疏落落各處種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態;它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條游動的龍,水波流動,那樣子好像要飛起來。山峰下面.嚴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當日垂釣,應該就在這里.本來就沒有登上山峰去釣魚的道理。